(一)指石雕之佛像。又作石佛像、石像。我國、印度、西域等地之各石窟中、摩崖上均可見規模鉅大之石佛,有高達十七公尺餘,亦有小至二公分者。至於日本、朝鮮則囿於地理環境,缺乏石材,故其遺品甚少,雕琢技巧亦不如中、印之精湛。又用以造立佛像之石材亦因各地出產質料之不同而有別,如北印度犍馱羅地方,多以青色綠泥片岩,中印度則多以白色砂岩為材料;錫蘭、緬甸則用大理石,我國六朝所傳之白石佛像即屬此類。石佛可分為圓雕、浮雕、線雕三種。北魏時,鑿造石佛之風盛行,北齊、北周繼之,其雕刻特色雄壯粗獷,而唐代之刻像,素以丰腴圓滿著稱。
於印度,石佛之遺品現存不少。其中,以聯合州秣菟羅(梵 Mathurā)之博物館所藏釋迦佛坐像、菩薩立像與同州鹿野苑(梵 Mrgadāva)之博物館所藏菩薩立像(台座周圍有迦膩色迦大王三年造立之銘文)為最古,據考證為西元前二世紀初期之石佛。錫蘭古來亦盛行石佛之造立,婆羅那魯韃馱羅瓦(Polonnaruwa) 存有高約六公尺之阿難陀立像,奧克那(Awkana)存有高約十五公尺之釋迦佛立像。又爪哇(Java)之婆羅浮屠(Bara-budur)刻有五○四尊石佛。
我國最早之石佛像,據梁高僧傳卷十三、法苑珠林卷十二等載,西晉愍帝建興元年(313)有維衛佛、迦葉佛二石像,浮現於吳郡淞江滬瀆口,由朱膺、帛尼等數十人迎之安置於通玄寺,像高七尺。又北涼沮渠蒙遜開鑿沙洲三危山作佛像,乃著名之事實。北魏文成帝之時,曇曜於山西大同雲岡之石崖開窟龕五所,稱為靈岩寺,於各窟造佛像一尊,是為雲岡最初之石龕。雲岡最大之石佛像,以第五窟大佛洞之正面中央鑿刻有本尊釋迦坐像,高約十七公尺,端嚴雄偉。蓋雲岡之岩層為砂岩之水平層,適合大龕大佛之造設,加上北魏拓跋帝室之雄偉志向,其石窟規模之壯大,實為世界之冠。其他如河南龍門石窟、山東玉函山、山西天龍山、河北南響堂山等亦有石佛像之造立。
上述石佛像之造立均位於我國北方;反之,南方較少,恐系南方之岩崖少,不適合造巨大之石佛。然據佛祖統紀卷四十載,唐開元十八年(730) 沙門海通於嘉州大江之濱鑿石,造立彌勒像,以九層之閣覆之,此即凌雲寺。其像現存於四川樂山,位於長江之支流岷江,高七十一公尺,乃鑿一大絕壁造刻而成,今樹木苔蘚茂生,宛然如山丘屹立,為世界最大之石像。[有部毗奈耶雜事卷三、大唐西域記卷一梵衍那國條、續高僧傳卷一、卷二十五、廣弘明集卷二、卷十五、魏書卷一一四、V. Smith:A History of Fine Art in India and Ceylon; N.J. Krom: Barabudur](參閱「石窟」2118)
(二)指峰名。位於浙江樂清縣雁蕩山。又稱老僧岩、接客僧。山峰下有石佛寺。 p2113
上篇:石成金 下篇:石刻阿彌陀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