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弟子文庫

四識住

【法相辭典】  大字體  護眼色

【四識住】 p0407

如識住差別中說。

二解瑜伽十四卷十頁云:又有四種於生死中諸識流轉所依足跡,謂於諸色見已趣向。由貪愛故,取為所緣、所依境界,俱有建立。如於諸色,於受想行,當知亦爾。

三解俱舍論八卷十頁云:復有餘經說四識住,其四者何?頌曰:四識住當知,四蘊唯自地,說獨識非住,有漏四句攝。論曰:如契經言:識隨色住,識隨受住,識隨想住,識隨行住,是名四種。如是四種,其體云何?謂隨次第有漏四蘊。又此唯在自地非餘。識所依著,名識住故,非於異地色等蘊中識隨愛力依著於彼。如何不說識為識住?由離能住,立所住故,非能住識,可名所住,如非即王,可名王座。或若有法,識所乘御,如人船理,說名識住,非識即能乘御自體,是故不說識為識住。毗婆沙師所說如是。若爾,何故餘契經言:於識食中有喜有染,有喜染故,識住其中,識所乘御?又如何言:前七識住,五蘊為體?雖有是說,而於生處所攝蘊中不別分析,總生喜染故。識轉時,亦名識住。非獨說識。然色等蘊一一能生種種喜染,令識依著,獨識不然,故言非住。是故於此四識住中,識非識住,於餘可說。又佛意說:此四識住,猶如良田,總說一切有取諸識猶如種子,不可種子立為良田。仰測世尊,教意如是。又法與識,可俱時生,為識良田,可立識住。識蘊不爾,故非識住。

四解集異門論八卷十頁云:四識住者,一、色識住,二、受識住,三、想識住,四、行識住。云何色識住?答:若色有漏,隨順諸取。於彼諸色,若過去,若未來,若現在,或生起欲,或貪,或瞋,或癡,或隨一一心所隨煩惱,是名色識住。受、想、行、識住,廣說亦爾。

五解大毗婆沙論一百三十七卷三頁云:四識住者,如契經說。一、色隨識住,二、受隨識住,三、想隨識住,四、行隨識住。色隨識住者,謂色有漏,隨順於取有情數攝;行隨識住亦爾。受隨識住者,謂受有漏,隨順於取想;隨識住亦爾。有餘師說:色隨識住者,謂色有漏隨順於取有情數、非有情數攝;行隨識住亦爾。受、想隨識住如前說。問:有情數蘊,說為識住,此事可爾。非有情數蘊,云何名識住?答:有多種識住,謂相應識住、俱有識住、所依識住、所緣識住、所行識住,非有情數蘊,是識所緣,故名識住。已說自性,應說因緣。何因緣故,說名識住?答:識於此中住,等住近住,故名識住。如馬等所住,名馬等住。有說此中憙所潤識增長廣大,故名識住。有說此中愛所潤識攝受不離,故名識住。有說此中諸有漏識隨順取識生起執著,安住增長,故名識住。問:何故無漏法不立識住?答:諸無漏法,無識住相故。復次,若法能增益有,能攝受有,能住持有,立為識住。諸無漏法,能損減有,能違害有,能破壞有,故非識住。復次,若法乃至是身見事,乃至墮苦集諦,立為識住。諸無漏法,乃至非身見事,乃至不墮苦集諦,故非識住。有說若法憙所潤識,於中增長廣大,立為識住,諸無漏法與此相違,故非識住。有說若法愛所潤識,於中攝受不離,立為識住,諸無漏法則不如是,故非識住。有說若法諸有漏識,隨順取識於中,生起執著,安住增長,立為識住,諸無漏法與此相違,故非識住。問:何故識非識住?答:為識,故立識住。如為王,故立王座;如王座、王床、王路亦爾。如王非路,路非王。是王所行,故名王路。如是,識非住,住非識,是識所止,故名識住。是故識非識住。有說若法識所乘御,如像馬船,人所乘御,彼法立識住非識,乘御於識故,識非識住。復次,若法與識,俱生、俱住、俱滅,於識有用,立為識住,識於識不爾。有說識住法爾,與識俱在現在,是識所住,非識與識得有此事。問:自識、他識,俱在現在,何不展轉立識住耶?答:自識於自識,非識住故;於他識,亦非無異相故。復次,於自識親,尚非識住,況於疏遠。有說若法與識,三和合生,互有作用,立為識住。非識與識三和合生,互有作用,故非識住。由自分識,於中住故,自分諸蘊得識住名。謂欲界蘊,欲界識所住;色界蘊,色界識所住;無色界蘊,無色界識所住;初靜慮蘊,初靜慮識所住;乃至非想非非想處蘊,非想非非想識所住。問:生欲界,起色無色界無漏心現在前,現在二蘊是識住不?答:應言是識住。問:無同分識於中止住,云何名識住?答:得識住相故。謂同分識,餘緣故不生。非此不能生,故亦名識住。如泉池側,置象、馬、魚、師子等口,以為注道。水不行時,非此為障。水若行者,為作所依;雖水不行,亦名注道。彼亦如是。

上篇:四暴流 下篇:四句答

佛教詞典全部欄目隨機文章
法相辭典

香染

(術語)茶褐色,即黃帶黑之色,袈裟之本色。同於木蘭...

明義

十住心十住心者,真言宗之教相判釋也。其名目雖本於大...

造寺法式

子題:寺誥、寺院處所、祇桓圖、釋門多法、寺院造立非...

法眷

(雜名)禪林之目。法中之眷屬,或稱同修道者。見象器...

攝僧無場大界一標兩相

亦名:無場大界一標兩相、大界一標兩相、一標兩相 子題...

善等十法有十種障

【善等十法有十種障】 p1147 辯中邊論上卷十三頁云:於...

現起光

(術語)二光之一。常備於佛身之光明謂之常光,應緣而...

枕經

又作伽經。人死後未入殮前,於其枕旁誦經。印度自古於...

王舍城(Rajagrha)

古印度佛教勝地。釋迦牟尼傳教中心之一。音譯為羅閱揭...

八識界地

【八識界地】 在三界九地中,鼻、舌二識,僅通於欲界五...

法行

【法行】 p0755   瑜伽八十三卷七頁云:言法行者:謂...

法社

為在家之佛教徒所組成之信仰團體,其性質類似義邑。始...

【大藏經】佛說療痔病經

佛說療痔病經 大唐三藏義淨奉 制譯 如是我聞: 一時...

【大藏經】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

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:一時,...

【大藏經】大乘起信論

大乘起信論序 揚州僧智愷作 夫起信論者,乃是至極大乘...

【大藏經】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

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(漢傳版): 那(na...

布施的五大功德

過去佛陀與其五百位大比丘弟子,一起住在毘舍離的獼猴...

沒有修持的人能燒出舍利子嗎

問: 一個完全沒有修持的人死後,能燒出舍利子嗎? 大...

遇安禪師的生死自在

溫州瑞鹿寺上方遇安禪師,天台德韶國師之法嗣,福州人...

當成功近在咫尺的時候,千萬別放鬆警惕

二戰結束後,英國皇家空軍統計在戰爭中失事的戰鬥機和...

退讓的智慧

漢代一個叫公孫弘的人,年輕時家裡十分貧窮。後來當了...

懇切至誠念佛誦經,決定可以消除宿業病苦

世人病苦,多屬宿世殺業所感。無論何病,若能懇切至誠...

張玉琴老居士往生記

慈母張玉琴老居士是遼寧省鞍山市人,於2020年8月14日(...

路留一步,味讓三分

路徑窄處,留一步與人行;滋味濃時,減三分讓人嘗。此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