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一)位於江蘇江都縣天寧門外。據江都縣誌所載,寺址原為東晉謝安之別墅。義熙年間,有梵僧佛馱跋陀羅尊者譯華嚴經,請司空謝琰啟建興嚴寺。北宋政和年中(1111~1118)改今名,為江都八大叢林之一。另據梁高僧傳卷二所載,華嚴經系義熙十四年(418)於楊都(建康)司空謝石所立道場寺譯出者,故道場寺迄今猶有華嚴堂。
(二)在北平外城廣安門外。建於北魏孝文帝時代(471~499),時稱光林寺,後幾經易名,明成祖擴大規模,宣十德年(1435)改名天寧寺。正統十年(1445)在此置戒壇,稱廣善戒壇,招請宗師十人,每年四月下旬集僧徒受戒說法,稱為圓戒,傳當時聚集僧尼近萬。本寺諸堂以磚塔為中心,塔為八角十三層,高逾六十公尺,在施以裝飾雕刻的二重基壇上立塔身,第二層以上之塔身較低,予人以安定之感。塔內置有二千餘尊佛像。此外,本寺藏有明嘉靖四年(1525)鑄造之銅鐘,堪稱明代之代表作。[續高僧傳卷三十六、廣弘明集卷十七、帝京景物略卷三、日下舊聞考卷九十一]
(三)位於山西交城縣北三公里處。創建於唐貞觀六年(632),歷代均有擴建和重修。現存者多為明清之建築。
(四)位於江蘇武進。建於唐天復年間(901~904),舊名廣福寺,後改為崇寧寺,宋政和年中復改為天寧寺。殿堂宏麗、堂寮萬間、僧田千畝,富甲一方。明末之神異僧海寶,即曾住於天寧寺。清初時香雪戒潤亦曾住此,彼乃金陵寶華山三昧寂光之門下,因與同門之見月讀體意見相左,故離寶華山,而入住於本寺,大弘律宗,著楞嚴經貫珠十卷。入寂後,於寺內建塔。其後,復有金山江天寺之大曉實徹禪師來住,法緣大盛,學人萬餘,匯聚參修,雍睦嚴肅,為當世之冠。爾後,本寺即傳臨濟宗之法燈,而與金山江天寺、揚州高旻寺併稱為江蘇省三大禪林。乾隆二十七年(1762)高宗南巡之際,曾賜天寧寺御聯一對、匾額一方。寺內有大雄寶殿、天王殿、塵外樓、九蓮閣等。境內林茂竹多,堪為勝景。[新續高僧傳卷三十五、卷四十四、大清一統志卷六十、中國佛教史卷四(蔣維喬)]
(五)位於廣東海康縣西關外。建於唐朝,舊稱報恩寺。其山門有蘇東坡手書「萬山第一」四字。歷代為雅士名流所好,李綱、趙鼎、胡銓等南謫之時,皆曾棲止本寺。
(六)位於河南浚縣城東南大伾山(又稱黎山)上。始建年代不詳。寺內有五代後周顯德六年(959)鐫刻「准敕不停廢」記碑,乃大伾山中最早之碑,亦為研究後周滅佛之重要史料。寺後一石佛坐像,高二十七公尺,北魏時曾建樓保護,後毀於兵火。明代重建,計分三樓,因佛高於樓,故有八丈石佛七丈樓之佳話。石佛附近有唐代著名「大伾山銘」摩崖題記以及藏經閣等。
(七)位於浙江金華市。舊名大藏院。創建於北宋大中祥符年間,政和年間賜名「天寧萬壽禪寺」。元延祐五年(1318)重建。p1364
上篇:天壽國繡帳 下篇:天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