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弟子文庫

五重唯識

【佛光大辭典】  大字體  護眼色

又作五重唯識觀。法相宗以諸法均由觀識轉變而來,持此觀法,將唯識體之淺深粗細次第分為五重,此即五重唯識觀。又見道以前之相似觀有五重層次,但在見道真觀,達到第一重之唯識觀時,即可立證真如。

五重唯識觀為窺基所創,即:(一)遣虛存實識,遣,即遮遣,意為否定。在三性中,遍計所執為虛妄,體用皆無,故舍遣之;以依他、圓成為諸法之體相與實性,以其為真實,故存留之,並觀此二性乃唯識之所現,此為第一重唯識觀。(二)舍濫留純識,在第一重觀之時,依他之事與圓成之理雖不離識,但內識中仍有客觀之境界(相分)與主觀之心(見分、自證分),心唯內有,境亦通外,為恐相分之內境與心外之境混淆,無法得到正觀,故須舍境留心,此為第二重唯識觀。(三)攝末歸本識,在第二重觀之時,雖已舍離心境相對之濫境,然所留之心法仍有識自體(自證分)之本與作用之末(見相二分)的分別,因末離本則不存在,故攝末歸於本,此為第三重唯識觀。(四)隱劣顯勝識,心王和心所之自體,雖同樣變現見相二分為能緣、所緣,然心所僅為心王之伴屬,作用較劣,故須隱蔽較劣之心所而彰顯較勝之心王。此為第四重唯識觀。(五)遣相證性識,第四重時,雖已顯存心王,但心王有事、理之別(事為相用之依他起性,理為性體之圓成實性),故須遣依他之相用,證圓成之實性。此為第五重唯識觀。

以上乃對心王而說,若從一般觀點視之,在心王、心所、色法、不相應行法、真如等五法之事理上,亦應遣前四重,而證第五重。復次,以上五重乃在說明悟入三性之層次,故離三性觀則不存在。

又五重中之第一重為總觀,後之四重為別觀。又前四重乃觀現象識之相唯識,為見道以前之修法;第五重為觀真如唯識之性唯識,乃見道以後之修法。[般若心經幽讚卷上、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一末、成唯識論了義燈卷一本、唯識義章卷一末、卷二本、大乘法相宗名目卷五下] p1123

上篇:五重相傳 下篇:五重雲
佛教詞典全部欄目隨機文章
佛光大辭典

內明處

【內明處】 p0365 瑜伽十三卷十五頁云:云何內明處?當...

峨眉山誌

凡八卷。清代蔣超撰。民國印光大師重修。收在中國佛寺...

單傳

(術語)禪家之宗旨,不依經論文句,單傳心印也。碧岩...

靈驗記

系記述有關神佛靈妙、應驗利益事例之書籍。又稱驗記、...

媒人戒犯緣

亦名:媒嫁戒犯緣 子題:媒娶淨人一切僧殘、媒法、指腹...

四依

(名數)有四種:一行四依,二法四依,三人四依,四說...

緣起善巧與處非處善巧差別

【緣起善巧與處非處善巧差別】 p1307 雜集論十一卷七頁...

盡苦

又作盡苦邊、盡苦邊際。乃「涅槃」之同義語。即謂戒、...

有情

(術語)Sattva,梵語曰薩埵。舊譯曰眾生。新譯曰有情...

通肩

全稱通兩肩。又作通披。搭袈裟時,右肩露外,稱為偏袒...

香衣

(衣服)敕許之色衣。元以香木染之,故名。後轉為種種...

六隨眠

俱舍論所說,即貪、嗔、慢、無明、見、疑。唯識稱之為...

【大藏經】佛說當來變經

佛說當來變經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: 一時...

【大藏經】大寶積經之無量壽如來會

大寶積經卷第十七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奉 詔譯 無量壽如...

【大藏經】佛說食施獲五福報經

佛說食施獲五福報經 失譯人名今附東晉錄 聞如是: 一...

【大藏經】大智度論

大智度論卷第一 大智度論卷第二 大智度論卷第三 大智...

毀壞佛像的報應,這在世界上是公開的

有這麼一類的眾生,出佛身血。釋迦牟尼佛出世以來,提...

文殊菩薩度眾的智慧

清晨,佛陀率領著五百僧侶,由舍衛城緩緩的往摩竭國邁...

布施飲食獲得五種福報

過去,佛陀住在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裡。當時,佛陀為比...

不必計較以往的得失,但種未來的福田

佛說:一切世間人們為善作惡所得的因果報應,就像影隨...

七佛以來,猶為蟻子

七佛以來,猶為蟻子,蟻子就是螞蟻。這是一個典故,在...

沒有厭離心是否是修淨土的障礙

問: 淨土三資糧講的是信、願、行,蓮池大師特別提到...

做了這個功德,命終之後即生人天

【復次觀世音。若未來現在諸世界中。六道眾生臨命終時...

善惡果報歌

因果分明定不差,古今種豆豈生麻。 善惡如無罪福報,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