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弟子文庫

三業

【佛光大辭典】  大字體  護眼色

梵語 trīni-karmāni。(一)身口意三業。(一)身業,指身所作及無作之業,有善有惡,若殺生、不與取、欲邪行等為身惡業;若不殺、不盜、不淫,即為身善業。(二)口業,又作語業,指口所作及無作之業,有善有惡,若妄語、離間語、惡語、綺語等為口惡業;若不妄語、不兩舌、不惡語、不綺語則為口善業。(三)意業,指意所起之業,有善有惡,若貪慾、瞋恚、邪見等為意惡業;若不貪、不瞋、不邪見則為意善業。此外,另有非善非惡、無感果之力的無記之身口意三業。[別譯雜阿含經卷五、大毗婆沙論卷一一三、集異門足論卷六、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三末](參閱「業道」5502)

(二)就善、惡、無記等三性分業為善業、不善業、無記業。(一)善業(梵 ku?ala-karma),指以無貪、無瞋、無癡等為因緣之業。(二)惡業(梵 aku?ala-karma),又作不善業,指以貪、瞋、癡等為因緣之業。(三)無記業(梵 avyākrta-karma),非以無貪、無瞋、無癡等,亦非以貪、瞋、癡等為因緣之業。[俱舍論卷十五、瑜伽師地論卷九、品類足論卷五、發智論卷十一](參閱「三性」563)

(三)又作三受業、三受報業。就苦、樂、舍三受,分業為順樂受業、順苦受業、順不苦不樂受業。(一)順樂受業(梵 sukha-vedanīya-karma),又作樂報業,指福業及順第三靜慮而受之善業。(二)順苦受業(梵 duhkha-vedanīya-karma),又作苦報業,指非福業。(三)順不苦不樂受業(梵 aduhkhāsukha-vedanīya-karma),又作不苦不樂報業,指能感一切處阿賴耶識之異熟業及第四靜慮以上之善業。[俱舍論卷十五、瑜伽師地論卷九、品類足論卷五]

(四)又作三時業、三報業。就現、次、後等三生之報,分業為順現法受業、順次生受業、順後次受業。又作現報業、生報業、後報業。(一)順現法受業(梵 drsta-dharma-vedanīya-karma),即此生所造,於此生成熟之業。(二)順次生受業(梵 upapadya-vedanīya-karma),即此生所造,於第二生成熟之業。(三)順後次受業(梵 apara-paryāya-vedanīya-karma),即此生所造,於第三生以後次第成熟之業。[俱舍論卷十五、瑜伽師地論卷九十]

(五)就界之上下及所感果之愛與非愛之別,分業為福業、非福業、不動業。(一)福業(梵 punya-karma),招感欲界善果之業;此業能招可愛之果以益有情。(二)非福業(梵 apunya-karma),又作罪業。招感欲界惡果之業;此業能招非可愛之果以損有情。(三)不動業(梵 aniñjya-karma),招感色界及無色界善果之業。又色界、無色界之業,以定力之故,初禪之業必感初禪之果,二禪之業必感二禪之果;其業與果皆不動轉,故稱不動業。反之,欲界之業則能為他緣所動轉,故稱動業。[正法念處經卷五十五、俱舍論卷十五、順正理論卷四十]

(六)就施、戒、修,分業為施類福業事(梵 dāna-maya-punya-kriyā-vastūni)、戒類福業事(梵 sīla-maya-punya-kriyā-vastūni)、修類福業事(梵 bhāvanā-maya-punya-kriyā-vastūni)。又作三福業事(梵 trīni punya-kriyā-vastūni)、三類福業事、三性福業事。略稱三福業。瑜伽師地論卷九(大三○·三一九下):「施性業者,謂若因緣,若等起,若依處,若自性。彼因緣者,謂以無貪、無瞋、無癡為因緣。彼等起者,謂無貪、無瞋、無癡俱行,能舍所施物,能起身語業思。彼依處者,謂以所施物及受者為依處。彼自性者,謂思所起,能舍所施物身業語業。如施性業,如是戒性業、修性業,隨其所應應知。此中,戒性業因緣、等起如前,自性者,謂律儀所攝身語業等。依處者,謂有情、非有情數物。修性因緣者,謂三摩地因緣,即無貪、無瞋、無癡。等起者,謂彼俱行引發定思。自性者,謂三摩地。依處者,謂十方無苦無樂等有情界。」[中阿含卷十一牛糞喻經、增一阿含經卷十二、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三]

(七)就律儀、不律儀、非律儀非不律儀等三種之別,而分業為律儀所攝業、不律儀所攝業、非律儀非不律儀所攝業。(一)律儀所攝業,又作律儀業。有三種:別解脫律儀所攝之業、靜慮等至果斷律儀所攝之業、無漏律儀所攝之業。(二)不律儀所攝業,又作不律儀業。瑜伽師地論卷九列舉十二種不律儀類所攝之業,即:屠羊、販雞、販豬、捕鳥、罝兔、盜賊、魁膾、守獄、讒刺、斷獄、縛象、咒龍。(三)非律儀非不律儀所攝業,又作非律儀非不律儀業。除上述之律儀業及不律儀類業外,其餘一切善、不善、無記業均是。[發智論卷十二、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八](參閱「非律儀非不律儀」3709)

(八)就三世,分業為過去業、未來業、現在業。(一)過去業,謂住於習氣之位,或已與果,或未與果之業。(二)未來業,謂未生未滅之業。(三)現在業,謂已造已思而未謝滅之業。[發智論卷十一、俱舍論卷十七、瑜伽師地論卷九]

(九)就三界之所繫,分業為欲界系業、色界系業、無色界系業。(一)欲界系業,謂能招感欲界之異熟而墮於欲界之業。(二)色界系業,謂能招感色界之異熟而墮於色界之業。(三)無色界系業,謂能招感無色界之異熟而墮於無色界之業。[發智論卷十一、瑜伽師地論卷九、大毗婆沙論卷一一五]

(十)就學、無學、非學非無學等三種之別,分業為學業、無學業、非學非無學業。(一)學業(梵 ?aiksa-karma),異生、非異生之學相續中之所有善業。(二)無學業(梵 a?aiksa-karma),無學相續中之所有善業。(三)非學非無學業(梵 naiva?aiksa-nā?aiksa-karma),除前二種外,其餘相續中之所有善、不善、無記業均是。

(十一)就斷與非斷之別,分業為見所斷業、修所斷業、無斷業。(一)見所斷業(梵 dar?ana-heya-karma),即招感惡趣之不善等之業。(二)修所斷業(梵 bhāvanā-heya-karma),即招感善趣之善、不善、無記業。(三)無斷業(梵 aheya-karma),即世、出世之諸無漏業。[瑜伽師地論卷九、品類足論卷五、大毗婆沙論卷一一五]

(十二)就身語意三業之染污情形而分業為曲業、穢業、濁業。據俱舍論卷十五載,即:(一)曲業,依諂而生之身語意三業。(二)穢業,依瞋而生之身語意三業。(三)濁業,依貪而生之身語意三業。然瑜伽師地論卷九另有異說。[發智論卷十一、大毗婆沙論卷一一七、大乘義章卷七]

(十三)就應作、不應作、非應作非不應作等三種之別,分業為應作業(梵 yoga-vihita-karma)、不應作業(梵 ayoga-vihita-karma)、非應作非不應作業(梵 nayoga-vihita-nāyoga-vihita-karma)。俱舍論卷十七(大二九·九二上):「有說,染業名不應作,以從非理作意所生。有餘師言,諸壞軌則身語意業亦不應作,謂諸所有應如是行,應如是住,應如是說,應如是著衣,應如是食等;若不如是,名不應作。由彼不合世俗禮儀,與此相翻,名應作業。有說,善業名為應作,以從如理作意所生。有餘師言,諸合軌則身語意業亦名應作,俱違前二,名為第三,隨其所應,二說差別。」[順正理論卷四十三]

(十四)就喜、憂、舍三受,分業為順喜受業(梵 saumanasya-vedanīya-karma)、順憂受業(梵 daurmanasya-vedanīya-karma)、順舍受業(梵 upeksā-vedanīya-karma)。[俱舍論卷三、俱舍論光記卷三] p638

上篇:三會 下篇:三業四威儀
佛教詞典全部欄目隨機文章
佛光大辭典

牛毛塵

(雜語)七倍於羊毛塵者。住於牛毛尖之微塵也。見俱舍...

釋義

經云:若人造重罪,作已深自責,懺悔更不造,能拔根本...

大乘法苑義林章

凡七卷(或作十四卷)。略稱法苑義林章、義林章、法苑...

卻來首座

(職位)雖大方之尊宿,若住持能以禮致之,亦可充此職...

攝衣作法界無勢分

亦名:作法攝衣界無勢分 戒本疏·三十舍墮法:「問:『...

玄景

(?~606)隋代僧。滄州(河北)人,俗姓石。年二十七...

香司

禪林中,司掌知時之職稱。古時於定香盤燒香,用以測知...

至理

(雜語)至極之道理也。宗鏡錄曰:還丹一粒,點鐵為金...

圓心

(術語)求涅槃圓果之心也。寄歸傳四曰:圓具圓心,遵...

離二邊正行

【離二邊正行】 p1428 辯中邊論下卷十二頁云:如是已說...

地婆訶羅

(人名)Divākara,中印度人。譯曰日照。唐則天武后時...

發心堅固菩薩有二增長大善法門

【發心堅固菩薩有二增長大善法門】 p1163 瑜伽三十五卷...

【大藏經】大寶積經之無量壽如來會

大寶積經卷第十七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奉 詔譯 無量壽如...

【大藏經】佛說食施獲五福報經

佛說食施獲五福報經 失譯人名今附東晉錄 聞如是: 一...

【大藏經】大智度論

大智度論卷第一 大智度論卷第二 大智度論卷第三 大智...

【大藏經】禪秘要法經

禪秘要法經卷上 後秦弘始年鳩摩羅什等於長安逍遙園譯...

以佛為境界專念而不息

《華嚴經兜率偈讚品》:以佛為境界,專念而不息。此人...

妙蓮老和尚《持戒念佛》

今天是農曆二月十五日,是佛陀涅槃之日,佛陀入涅槃,...

准提菩薩形像的象徵意義

准提菩薩的形像有很多種,一般我們常見的形像通常是十...

為什麼勸您念《金剛經》

鏡蠟喻 一九八一年,我在紐約華美協進社講學佛緣由。當...

一袋寶石

早上一大早,太陽還沒有出來,一個漁夫到了河邊,在岸...

實際修行過程中間要防止四種病

《圓覺經》上面說過:善男子,彼善知識所證妙法,應離...

北大研究生出家記——我一無所有,但非常快樂

在跟我結婚前,她提了三個條件: 第一、不需要我的任何...

有虛偽心,修行永遠得不到利益

我們這個世間眾生修行的一個普遍的現象,不真誠,虛偽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