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同戒 二同見 三同行 四身慈 五口慈 六意慈
次四攝而辯六和敬者。菩薩既能善用四種同情之法。攝得眾生為成就。故必須久處。若不和同愛敬。則兩不和合。不得盡成般若。是為魔事。若善用六和。則與一切冥同。必得善始令終。則能安立一切於菩提大道。故次四攝而明之也此六通名和敬者。外同他善。謂之為和。內自謙卑。名之為敬。菩薩與物共事。外則同物行善。內則常自謙卑。故名和敬
一同戒和敬 菩薩通達實相。知罪不可得。為欲安立眾生。於實相理。以戒方便。巧同一切。持諸戒品。無有乖諍。亦知眾生。同此戒善。不斷不常。未來必得菩提大果。是以敬之如佛。故說同戒為和敬
二同見和敬 菩薩通達實相。不得諸法。不知不見。為欲安立眾生。於實相正見。方便巧同一切。種種知見。無有乖諍。亦知眾生。因此知見分別。增進開解。必得種智圓明。是以敬之如佛。故說同見為和敬
三同行和敬 菩薩通達實相。無念無行。為欲安立眾生。於實相正行。方便巧同一切。修種種行。無有乖諍。亦知眾生同此諸行。漸漸積功德。皆當成佛道。是以敬之如佛。故說同行為和敬
四身慈和敬 菩薩住無緣平等大慈。以修其身。慈善根力。能不起滅定。現諸威儀。與一切樂。故身與九道和同。亦知前得樂眾生。悉有佛性未來必定當得金剛之身。是以敬之如佛。故說身慈為和敬
五口慈和敬 菩薩以無緣平等大慈。以修其口。慈善根力。能不起滅定。普出一切音聲語言。與一切樂。故口與九道和同。亦知前所得樂眾生。悉有佛性。未來必定當得無上口業。是以敬之如佛故說口慈為和敬
六意慈和敬 菩薩心常在無緣慈三昧。以修於意。慈善根力。能不起滅定。現諸心意。與眾生樂。故意與九道和同。亦知前所得樂眾生。悉有佛性。如來藏理。未來必定當得心如佛心。是以敬之如佛。故說意慈為和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