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近現代編校、刻印、流通佛典的佛教文化機構。清同治五年(1866),佛教學者楊文會創辦於南京。楊文會認為弘揚佛法,必須流通經典。於是通過日本佛教學者南條文雄,從日本尋回中國自唐末五代以來久已散佚的各宗重要典籍300餘種,如《中論疏》、《百論疏》、《成唯識論述記》、《因明入正理論疏》等,均經刻印流通。失傳已久的北魏曇鸞著《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注》,也從南條文雄處取得,改名《往生論註》加以刻印,後收入《匯刻古逸淨土十書》中。楊文會認為日本出版的《卐續藏經》,以博采為旨,忽視甄別工作,乃立志組織編刻《大藏輯要》,選佛典460部,3300餘卷,進行嚴格的校訂。同時編定經目,將藏經內容分為華嚴、方等、淨土、法相、般若、法華、涅槃以及傳記、纂集、弘護、旁通、導俗等21部,各部列舉代表著作數部。1911年楊文會逝世前,囑咐刻經處事業由其弟子歐陽竟無、陳樨庵、陳宜甫3人分別負責編校、流通、交際等工作。1914年,歐陽竟無在刻經處成立研究部,聚眾講習,兼事刻經。從學者有姚柏年、呂澂等人。
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,上海佛教界人士圓瑛、應慈、趙朴初、方子藩等25人組成「金陵刻經處護持委員會」,逐步恢復了刻經流通業務。此後,又陸續將原江北刻經處、支那內學院、北京刻經處、天津刻經處、三時學會等單位的經版共5萬餘片,全部彙集到金陵刻經處。1957 年起,金陵刻經處確定隸屬於中國佛教協會,業務有了進一步的發展,收藏的經版最多時達15萬餘片,並繼續刻印佛教典籍,發行國內外。
在金陵刻經處創立以前,先有江蘇江都鄭學川在揚州創辦江北刻經處(後改名法藏寺),專事勸募刻經。金陵刻經處創立後,兩處分工合作,曾商定籌刻全藏佛典。此後,北京、天津、重慶、常州、蘇州、寧波、廣州等地,也先後成立類似刻經機構。(木子青)
上篇:天台宗 下篇:居士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