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弟子文庫

法顯(約667~422)

【中國大百科全書】  大字體  護眼色

  Faxian

  東晉僧人、旅行家。俗姓龔,平陽郡武陽(今山西襄丘)人。3歲時,父母送其至寺院出家。20歲受大戒。因慨嘆佛教傳入中國200餘年,經、論傳譯失真,律藏殘缺,從而矢志尋求。東晉隆安三年(399,一說隆安四年),他以65歲的高齡,偕同學慧景、道整、慧應、慧嵬四人自長安出發,到張掖後又會同智嚴、慧簡、僧紹、寶雲、僧景等共11人,經河西走廊,出玉門關,渡流沙,於401年到達和闐,復從和闐越蔥嶺入北印度境內,南向渡新頭河(印度河),經烏萇國、犍陀羅衛、泰義尸羅到弗樓沙(今白沙瓦)。此時寶雲等三人已返國,慧應病故,慧景凍死,只剩下法顯和道整兩人。他們再向南行到跋那國,渡新頭河,進入中印度的摩頭羅國。法顯在印度遊歷了僧伽施、舍衛城、毘舍離、巴連弗邑、那爛陀、菩提伽耶、貝納勒斯等佛教勝地和歷史名城,於東晉義熙元年(405)又返回巴連弗邑,在摩訶衍僧寺住了三年,學習梵語和抄寫經律,計得《摩訶僧祇部律》、《薩婆多部鈔律》(約七千偈)、《雜阿毗曇心論》(約六千偈)、《方等般泥洹經》(約五千偈)及《摩訶僧祇阿毗曇》等梵本。此時道整不想回國,法顯則繼續南行,到達東印度的多摩梨帝國(今加爾各答),繼續學習、抄經和畫像。義熙五年又從多摩梨帝渡海到師子國(今斯里蘭卡)。兩年中,求得《彌沙塞律》、《雜阿含經》和《雜藏經》等梵本,均為漢土所未有。後附商舶回國,在海上飄流了90天才達耶婆提國(今印度尼西亞爪哇)。5個月後,繼續乘商船擬經廣州返長安,但中途遇大風,飄流17日至青州牢山(今山東青島嶗山)。義熙九年,由彭城(今江蘇徐州)到建康(今江蘇南京),值印僧佛陀跋陀羅亦由江陵至此,二人遂共同譯出《摩訶僧祇律》40卷、《大般泥洹經》6卷、《僧祇比丘戒本》1卷、《僧祇尼戒本》1卷等。所譯僧祇律在北方盛行,所得《雜阿含經》其後亦由求那跋陀羅譯出。建康譯事結束後,轉往荊州辛寺,並於此入寂。

  法顯以高年立志西行求法,前後約經15年,遊歷30餘國,往返途中,歷盡艱險。70歲後方學梵書、梵語,在印度搜集、抄寫了數百萬字的佛教經典並進行翻譯,對佛學的傳播和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貢獻。他攜歸的《方等般泥洹經》,開後來義學一派。其遊記《佛國記》(即《高僧法顯傳》)對研究當時的中外交通和中亞、南亞諸國的歷史、宗教、地理、文化、社會情況都有很大價值,目前已被譯成多種文字出版。(郭元興)

上篇:法護(Dharmaraksa) 下篇:法尊(1902~1980)
佛教詞典全部欄目隨機文章
中國大百科全書

別住中實

指隨順差別法之中道真實義諦。為「等住中實」之對稱。...

心果法

【心果法】 p0349 品類足論六卷五頁云:心果法云何?謂...

烏洛迦栴檀

(植物)Uragacandana,香木名。慧苑音義下曰:烏洛迦...

句義

梵語 padārtha。謂逐句闡釋其義理,或指語句所言詮之...

七十五法

一切諸法,可以七十五法括之。立七十五法者,以一切諸...

十五種無明

(名數)一根本無明,由無始之際,一念不覺,而長夜昏...

烏樞沙摩變成男子法

以烏樞沙摩明王為本尊,而祈求生出男子之法。烏樞沙摩...

善不善得

【善不善得】 p1140 俱舍論四卷十八頁云:如無記法、得...

仙人論處

【仙人論處】 p0534 大毗婆沙論一百八十三卷六頁云:問...

六神通

【六神通】 又作六通,指六種超人間而自由無礙的能力。...

摩尼

梵語 mani,巴利語同。又作末尼。意譯作珠、寶珠。為珠...

人間

梵語 manusya。音譯摩[少/兔]沙、末奴沙、摩奴闍、摩[...

【大藏經】佛說療痔病經

佛說療痔病經 大唐三藏義淨奉 制譯 如是我聞: 一時...

【大藏經】教觀綱宗

教觀綱宗(原名一代時教權實綱要圖。長幅難看。今添四...

【大藏經】淨土五經日誦集要(淨宗早晚課)

序 諸佛如來出興於世,唯欲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。淨...

【大藏經】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

如是我聞。一時,薄伽(qi)梵(fn)游化諸國,至廣嚴城,...

母親往生記

末學母親楊澄志於二〇一八年三月七日,在浙江省徳清縣...

本既無迷,悟亦不立

問:如何是修道? 師云:道不屬修。若言修得,修成還壞...

遇到逆緣要如何應對

我們剛開始初發心學佛時信心都很大,非常精進。時間久...

在坎坷路上走,才能磨練心志

寺中有一個小和尚,從小就在這裡出家,是寺裡的眾僧把...

冤害他人得鯨魚報

一時,佛在舍衛城。大阿羅漢目犍連以其神通力常去地獄...

臨終助念的方式

人在世間,如自己平時尚未修行到生死自主的程度,或根...

【推薦】懺悔業障,必須生起這十種心

現在要懺悔業障,必須生起十種善心,從後翻破之,以為...

以祖師正確的知見做後盾

蕅益大師會特別強調往生的條件:得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