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是佛教徒懺悔罪愆的儀則和行法。起於東晉道安、慧遠、宋、齊、梁、陳亦頗流行,特別是梁、陳之際,懺法繁興。梁武帝親制《六道慈懺》自行。後經元代智松重訂,為近世通行的《慈悲道場懺法》(世稱《梁皇懺》),10卷。其中1~2卷講皈依三寶、斷疑、懺悔、發菩提心、發願和發迴向心。3~6卷敘顯果報、出地獄解怨釋結和發願。7~10卷述自慶(罪懺結解,所以自慶)、為六道禮佛、迴向、發願和囑累,所謂滌過去惡因,植當來種智。陳隋之際,智顗依《法華經·勸發品》和《普賢觀經》撰成《法華三昧懺儀》,作為修習止觀的助道行法之一,意謂通過懺法來實現法華三昧,同時也是懺悔的儀式。其內容從嚴淨道場至實相正觀共十科。唐代知玄抄略《圓覺經道場修證儀》而成《慈悲水懺》3卷,一直流行到今。流行最廣影響最大的是宋知禮所集《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》(世稱《大悲懺》1卷。其內容為嚴道場、淨三業、結界、修供養、請三寶諸天、讚歎伸誠、作禮、發願持咒、懺悔和觀行十科。前九科主要是儀則虔修,後一科為天台宗的止觀正行,與智顗所譔《法華三昧懺儀》同類。清代讀體加以刪訂重纂,去掉觀行,成為以禮拜持咒、懺悔發願和歸向淨土等為主要內容,即今通行本。此外,尚有修淨業的《淨土懺》,做延生的《藥師懺》等,種類繁多,行文雖異儀則類同。
上篇:佛事儀式 下篇:水陸法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