梵語 pindapāta,巴利語同。又作乞食、分衛、團墮(食物落於中之意)、持缽、捧缽。即以手承缽之意。亦即持缽遊行街市,以化緣乞食。乃印度僧人為資養色身所作之行儀。
我國古時多用持缽、捧缽之稱,至宋代以後,方用「托缽」一語,如開元寺之文康作托缽歌,明太祖和韻之;又如雲棲袾宏撰「沙彌律儀要略」敘述托缽之法。在禪林中,又稱托缽為「羅齋」。又粥飯之時,擎缽而赴僧堂,亦稱托缽。禪林於每年冬夏二季,及荒年非常之時,皆行托缽之行儀。關於托缽儀則,有嚴密之規定,於諸經典中有詳細之解說。
此外,於十二頭陀行中,有常行乞食與次第乞食二種。後世稱托缽為「乞食」,即由此轉化而來。[長阿含卷十一阿[少/兔]夷經、景德傳燈錄卷十六岩頭全豁條、續傳燈錄卷十淨土惟正條、碧岩錄第五十一則、僧尼令第五條、百丈清規證義記卷七下分衛條、佛祖統紀卷四十五、禪林象器箋雜行門](參閱「乞食」724) p2424
上篇:安慧菩薩 下篇:色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