梵名 Saddharma-pundarīka sūtra。凡七卷,或八卷。後秦鳩摩羅什譯。略稱法華經、妙法華經。今收於大正藏第九冊。為大乘佛教要典之一。共有二十八品。妙法,意為所說教法微妙無上;蓮華經,比喻經典之潔白完美。據推測,其原典之成立可溯自紀元前後。該經主旨,認為小乘佛教各派過分重視形式,遠離教義真意,故為把握佛陀之真精神,乃採用詩、譬喻、象徵等文學手法,以讚歎永恆之佛陀(久遠實成之佛)。稱釋迦成佛以來,壽命無限,現各種化身,以種種方便說微妙法;重點在弘揚「三乘歸一」,即聲聞、緣覺、菩薩之三乘歸於一佛乘,調和大小乘之各種說法,以為一切眾生皆能成佛。其表現雖為文學性,然主旨則契入佛陀教說之真思想。各品成立之年代雖互異,然自整體觀之,仍不失渾然統一,在佛教思想史、佛教文學史上具有不朽之價值。
漢譯妙法蓮華經有六種,現存者有如下三種:竺法護譯正法華經十卷二十七品(286)、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八卷(406)、闍那崛多與達磨笈多譯添品妙法蓮華經七卷二十七品(601)。其中以正法華最詳密;妙法華最簡約,然流傳亦最廣,一般所誦者即為此本。印度早有世親為作略解,稱妙法蓮華經憂波提舍二卷(菩提流支、曇林等譯)。我國自鳩摩羅什後,註釋者亦屢有所出,初有南朝宋代竺道生之法華經疏二卷,繼之有光宅寺法雲之義記八卷、智顗之法華三大部、吉藏之義疏十二卷與玄論十卷、窺基之玄讚二十卷等;其中,智顗且基於本經創立天台宗。日本聖德太子注義疏以後,此經成為日本鎮護國家的三部經之一,古來即受到尊信。最澄於日本開天台宗後,該經更成為佛教教學之中心、新佛教之主幹,而支配日本佛教界。本經之梵文本近時於新疆之喀什噶爾(Kashgar)等地發現,於一八五二年,法國學者布諾夫(Eugène Burnouf)自梵文譯成法文本出版。其後復有英譯本、日譯本(梵和對照)。
本經為古來流布最廣之經,於大般泥洹經、大般涅槃經、優婆塞戒經、觀普賢菩薩行法經、大乘本生心地觀經、大佛頂首楞嚴經等諸經,及大智度論、中論、究竟一乘寶性論、攝大乘論、佛性論、入大乘論等諸論中皆嘗舉出本經經名並援引經中文義。於道教典籍中,亦屢盜用本經經文與經說,然每加糅合竄改。此外,敦煌出土本中,有妙法蓮華經度量天地品第二十九、馬明菩薩品第三十,皆收於大正藏第八十五冊。書寫法華經之風氣自古興盛,最早書寫本經而有文字可稽者為西涼建初七年(411),即鳩摩羅什譯出本經六年之後。[法華文句卷八下、歷代三寶紀卷八、出三藏記集卷四、卷八、開元釋教錄卷十一、卷十四、至元法寶勘同總錄卷二、閱藏知津卷二十四](參閱「正法華經」1994) p2847
上篇:妙法蓮華三昧秘密三摩耶經 下篇:妙法蓮華經憂波提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