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弟子文庫

大善地法

【佛光大辭典】  大字體  護眼色

梵語 ku?ala-mahā-bhūmikā dharmā。俱舍家所立六位心所之一。即與一切善心相應而俱起之心理現象。共有十種,即:(一)信(梵 ?raddhā),使心澄淨。(二)不放逸(梵 apramāda),專注修諸善法。(三)輕安(梵 prasrabdhi),使心輕妙安穩。(四)舍(梵 upeksā),使身心舍離執著諸法之念,而住於平等。(五)慚(梵 hrī),對有德敬崇從屬,或對自己所造之罪,內省自恥。(六)愧(梵 apatrāpya),恐懼罪果;或自己所造之罪,於他人前感到羞恥。(七)無貪(梵 alobha),於順境無貪染之性。(八)無瞋(梵 advesa),於逆境無瞋恚之性。(九)不害(梵 ahijsā),不損惱他人。(十)勤(梵 vīrya),修善法使心勇悍之性。以上十法,週遍於一切善心,故稱大善;而心王則為彼大善所行之依處,故稱大善地;此等十法又為彼大善地所有之法,故稱大善地法。

順正理論卷十一於上記十法之外,別加「厭」、「欣」二法,而成十二法。厭,厭離過失;欣,欣求功德。於俱舍家之主張,「厭」系緣於四諦中之苦、集二諦而生起,「欣」系緣於滅、道二諦而生起,不能於一心之中相互俱起,故無法週遍一切善心,而唯有十法可言。此外,成唯識論卷六於上記十法之外,另加「無癡」,共成十一善法,然以「欣、不忿、不恨、不惱、不嫉」等五項與「欲」俱起,而為「無瞋」之一分(部分);以「厭、不慳、不憍」等三項與「慧」俱起,而為「無貪」之一分;以「不覆、不誑、不諂」為「無癡」之一分,而與俱舍家之說有所不同。[俱舍論卷四、大毗婆沙論卷四十二、雜阿毗曇心論卷二、顯揚聖教論卷一、成唯識論述記卷六] p856

上篇:大焦熱地獄 下篇:大善見王
佛教詞典全部欄目隨機文章
佛光大辭典

聖師子

(術語)佛之尊號也。佛為聖中之王,猶如獅子為獸中之...

蘇摩缽

(物名)佛缽名。五分律十七曰:佛在蘇摩國自作缽坯,...

弘忍

(人名)唐蘄州黃梅縣人,遇四祖道信禪師得心印。咸亨...

粗重心散亂

【粗重心散亂】 p1474 顯揚十八卷二頁云:五、麁重心散...

六蔽

全稱六蔽心。蔽即覆蔽之義,覆蔽吾人之清淨心有六種惡...

法性常樂

法性是涅槃的別名,涅槃有常樂我淨之四德,所以叫做法...

伊沙[馬*犬]羅

【伊沙[馬*犬]羅】   此雲持軸,形如車軸故。...

起骨

(儀式)收遣骨來安置寢殿為佛事雲安骨,其後入塔時為...

金剛笑菩薩

金剛笑,梵名 Vajra-hāsa,音譯嚩日囉賀娑。西藏名 R...

意根

【意根】 p1206 瑜伽五十二卷一頁云:若此六識為彼六識...

涅槃界

【涅槃界】 p0931   瑜伽五十六卷十頁云:問:以何義...

所知有五種

【所知有五種】 p0741   雜集論三卷二頁云:謂所知有...

【大藏經】大寶積經

大寶積經卷第一 大寶積經卷第二 大寶積經卷第三 大寶...

【大藏經】浴佛功德經

浴佛功德經 大唐沙門釋義淨譯 如是我聞: 一時薄伽梵...

【大藏經】稱讚淨土佛攝受經

稱讚淨土佛攝受經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如是我聞...

【大藏經】永嘉證道歌

永嘉證道歌 唐慎水沙門玄覺撰 君不見。絕學無為閒道人...

禪修不能被「纏」住

現在社會上一窩蜂地禪禪禪,我倒有個隱憂,擔心大家被...

專修淨業,自得心開

念佛之人,不可涉於禪家參究一路。以參究者,均不注重...

童子歡喜以花獻佛

過去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法時,一天,和比丘們...

除了會布施,還得要會迴向

諸位在這裡要特別注意:你除了會布施,還得要會迴向,...

聖嚴法師:如何祈福才能有福

社會由於迅速轉型而隱藏了種種危機,總括來說有以下三...

對善人你要親近,對惡人要遠避

對善人你要親近,對惡人要遠避。善人、惡人就是吉、凶...

念佛放光明的道昂法師

念佛放光明 道昂法師,唐朝魏郡人。法師風神清沏,對佛...

比丘頂上的寶珠緣

昔日,佛在迦毗羅衛國的尼拘陀樹下教化眾生。當時城中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