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弟子文庫

三歸制意

【南山律學詞典】  大字體  護眼色

亦名:歸依制意

子題:魔、魔阿羅、魔有四種、煩惱魔、五陰魔、死魔、天魔、四魔、佛寶、法寶、僧寶

羯磨疏·諸戒受法篇:「解歸意者。(一、明歸意)論雲,以三寶為所歸,所歸以救護為義。如人獲罪於王,投向他國,以求救護,彼王敕言,汝求無畏以投我者,莫出我境,莫違我教,必當救護。眾生亦爾,係屬於魔,有生死過,歸向三寶,魔無如之何。論雲我境,即四念處;他境,即五欲也。我教,謂心師也;他教,謂師心也。者,梵本具彰雲魔阿羅,此方略之,但置上字;後人加鬼,不入字書。依唐譯之,則雲殺者,能損眾生法身慧命也。(二、引昔緣)彼論又云,如昔有鴿為鷹所逐,移入佛影,泰然安樂,在身子影,戰怖如初;乃至如來習氣盡故,久修慈悲,能為物護。」  濟緣記釋云:「歸意中,初文,初句示境。所歸下,顯義。如人下,舉喻。眾生下,合法,上三句合上獲罪於王,下二句合上投向他國。魔有四種,天、陰、惱、死;未歸三寶,皆係屬焉。次科,四念為我境者,是佛所教,可依住故;即身不淨,受是苦,心無常,法無我,四皆如實而觀,故云念處。五欲為他境者,是魔所住故。佛則以心師法;魔則舍法任心。魔是略梵,據字本體,從手從石;世謂鬼趣,相傳加鬼;篇韻有之,知非古也。翻名釋義,在文易解。次科引緣,意彰唯佛是可歸故。准論初在舍利弗影,後入佛影,故云移也;今文互倒,取其意耳。乃至者,彼雲所以爾者,佛有大慈悲,舍利弗無故;佛習氣盡,舍利弗未盡故;佛阿僧祇劫修善薩行,舍利弗六十劫修苦行故。文但舉佛三勝,對之可見。」(業疏記卷一○·九·八)

  行事鈔·導俗化方篇:「涅槃雲,一切眾生,怖畏生死四魔,故受三歸。名一義異,或時說三為一,說一為三;諸佛境界,非二乘所知。又金翅鳥,不啖受三歸龍。餘如義鈔。」  資持記釋云:「三歸中,制意引經,初正明受意。即多論雲,如人獲罪於王,投向他國,以求救護,眾生亦爾,係屬於魔,有生死過,歸向三寶,魔無如之何。故知若受三歸,得脫生死。煩惱者,三毒劫善故;五陰魔者,遷謝不停故;死魔者,逼切報命故;天魔者,撓令退道故。皆惱害,不能自由,故名也。名下,次彰法勝。名一義異者,彼經第五自解雲,佛常、法常、比丘僧常,此明如來欲示眾生常住真心,一體三寶,故於方便教中,隨宜離合,故云諸佛境界等。既知方便,本為引實,今受三歸,無非顯性,機雖未達,可使由之,而授者用教,不可不知之。說一為三者,經云,云何為一?佛告摩訶波闍波提憍曇彌,莫供養我,當供養僧,若供養僧,即得具足,汝隨我語,則供養佛;為解脫故,則供養法;為受用故,則供養僧。說三為一者,如多論,問:『佛亦是法,法亦是佛,僧亦是法,正是一法,有何差別?』答:『雖有一義,相有差別,無師大智,一切功德,是佛寶;盡諦涅槃,是法寶;聲聞學無學功德,是僧寶是也。』」(事鈔記卷三九·一五·一六)

上篇:三歸依 下篇:三歸加語無非嘆德
佛教詞典全部欄目隨機文章
南山律學詞典

掩室

(術語)掩閉室而不接於人也。謂如來成道後,三七日間...

蓮華部發生菩薩

(菩薩)胎藏界觀音院中台第一行上之尊也。密號曰無盡...

陽焰

一種在炎陽底下所產生的水蒸氣,遠望似水,渴者思飲,...

五種法身

(名數)小乘所立之五分法身,更有大乘所立三類之五種...

月單

(雜語)禪院主計官一月結一度收支,謂之月單。見象器...

灌頂王喻經

(經名)佛說灌頂王喻經,一卷,宋施護譯。以三種之灌...

修羅隱藕絲孔

(傳說)阿修羅王與帝釋戰,敗北,欲遁無所,以通力潛...

伏他宗記

【伏他宗記】 p0632   瑜伽九十四卷一頁云:若於彼問...

聲聞現觀菩薩現觀差別

問聲聞菩薩現觀有何差別?答略說有十一種,謂境界差別...

和合僧

梵語 sajgha。指比丘、比丘尼入佛門,同持戒、同修行,...

接待

即施與往來路人之所需要者。又稱攝待、門茶。於印度有...

性柔和

【性柔和】 p0829   瑜伽四十卷六頁云:又諸菩薩,住...

【大藏經】大智度論

大智度論卷第一 大智度論卷第二 大智度論卷第三 大智...

【大藏經】禪秘要法經

禪秘要法經卷上 後秦弘始年鳩摩羅什等於長安逍遙園譯...

【大藏經】唯識二十論

唯識二十論一卷 世親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...

【大藏經】占察善惡業報經

占察善惡業報經卷上(出六根聚經中) 天竺三藏菩提燈譯...

彌陀光明沒有障礙,為何我們感知不到

我們這些業力凡夫,好像感知不到彌陀的光明,所以無礙...

為何就不敢嘗試呢

小耿被調到某村當村長助理。這個村是個窮村,問題一大...

施與受,何者比較快樂?

問: 施與受何者比較快樂? 惟覺法師答: 幫助人、救...

懺雲法師《修藥師法門的感應》

我在建築大殿的時候,有一位居士,他對我說,叫我採用...

【推薦】人的十二種特點

作為人的特點,安士居士在這裡,概述了十二種特點: 首...

業障可畏,地獄非虛

佛經裡說:罪苦眾生,往往生在邊地下賤之所,不得見佛...

省庵大師的生平事蹟

一、省庵大師的生平事蹟 省庵大師(1686-1734)清朝時著...

生死輪迴的根源

我們再看第二段,用諸妄想。這是關鍵點。 我們今天生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