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弟子文庫

大悲

【佛光大辭典】  大字體  護眼色

梵語 mahākarunā,巴利語同。悲,意為拔苦。諸佛菩薩不忍十方眾生受苦而欲拔濟之,其心稱大悲,乃佛菩薩為救度眾生痛苦之悲愍心。小乘有部以之為十八不共法之一,大乘法相宗則以之為佛百四十不共法之一。一般又以之為四無量心之一,如華嚴經所說之十種大悲心,及寶雨經所說之佛三十二種大悲心。此外,通常又以之與「大慈」併用,最常見者為表示觀音之慈悲。然「大悲」一詞,於諸經中之解釋略有異同。

(一)小乘之說,如大毗婆沙論卷三十一、卷八十三、俱舍論卷二十七等所說,所謂大悲,乃緣於三界一切有情而起,為佛之世俗智,凡有五義,即:(1)資糧大,乃以大福德智慧之資糧而成辦者。(2)行相大,此力能於三苦之境,作拔苦之行相。(3)所緣大,以三界之有情為所緣。(4)平等大,遠離怨親等之分別心,而普遍利樂一切有情。(5)上品大,大悲為諸法中之最上品,更為其餘各種悲心所不可比。若以「大悲」與「悲」相較,則有八種之異:(1)自性異,大悲以智慧為體,悲以無瞋為體。(2)行相異,大悲緣「三苦」之行相,悲唯緣「苦苦」之行相。(3)所緣異,大悲通緣三界,悲唯緣欲界。(4)依地異,大悲依第四禪,悲通依於四禪。(5)依身異,大悲依佛身,悲依二乘之身。(6)證得異,大悲系遠離有頂之惑而證得,悲則僅遠離欲界之惑而證得。(7)救濟異,大悲能成就救濟之事,悲唯希望救濟。(8)哀愍異,大悲能哀愍平等,悲則唯拔除欲界有情之苦,故其哀愍不平等。此外,成實論卷十二亦詳釋佛之大悲,所說與有部之說大致相同,惟成實論強調「先談法空,後論大悲」,乃兩者顯著之差異。

(二)大乘之說,新譯華嚴經卷五十三於所列舉二千普賢行法中,以大悲配於十住位,而舉出菩薩生起大悲之十種緣由,即:(1)菩薩觀察眾生之所依怙而起大悲,(2)菩薩觀察眾生根性不調順而起大悲,(3)菩薩觀察眾生缺乏善根而起大悲,(4)菩薩觀察眾生長夜惛眠而起大悲,(5)菩薩觀察眾生行諸不善法而起大悲,(6)菩薩觀察眾生為欲所縛而起大悲,(7)菩薩觀察眾生沉沒於生死海中而起大悲,(8)菩薩觀察眾生長嬰疾苦而起大悲,(9)菩薩觀察眾生不欲行善法而起大悲,(10)菩薩觀察眾生失諸佛法而起大悲。此外,寶雨經卷五、思益經卷三、大薩遮尼乾子經卷六、除蓋障菩薩經卷八等,均載有如來三十二大悲(梵 dvātrij?at tathāgatasya mahākarunāh)之說,即有情未能了達諸法實諦,又以妄執之故,長惛眠於無明之大夜,如來乃深切哀愍而起大悲,並為之攝化垂示。思益經並謂,說法、隨宜、方便、法門、大悲等五者為如來所用之五力,乃一切二乘之所不能及。又瑜伽師地論卷四十四、卷四十九等亦舉出與上記類同之記載,所異者,瑜伽論強調,悲與大悲之別在於「極清淨故」,即以第十地之菩薩及佛之慈悲稱為大悲,餘者之慈悲僅稱為悲,蓋因彼等尚未達於「極清淨」之境地。由是,十住毗婆沙論卷一所舉菩薩八法之中,有所謂高低大小之說,並提出「三緣慈悲」之論,即:有情緣之慈悲為小悲,法緣之慈悲為中悲,無緣之慈悲為大悲。[佛性論卷二、法華玄讚卷九、翻譯名義大集第十章](參閱「慈悲」5805) p858

上篇:大報恩寺 下篇:大悲弓
佛教詞典全部欄目隨機文章
佛光大辭典

元照(1048—1116)

元照,字湛然,俗姓唐,浙江餘杭人,是北宋時期弘傳律...

極睡眠

梵語 acittaka。又作極重睡眠、極重睡。五位無心之一,...

永離欲

【永離欲】 p0495 瑜伽五十四卷三頁云:又由彼識,永清...

提鞞沙

【提鞞沙】   此雲瞋恚。恚,怒恨也。禪門明三種嗔:...

有神變法

【有神變法】 p0545   瑜伽四十三卷十二頁云:若所說...

等心

(術語)於一切眾生怨親平等之心。又諸行等修之心。無...

居[口*陵]迦

【居[口*陵]迦】   此雲李。([口*陵]音陵)。...

一缽

為修行者所持之缽(應量器)。一般所言「三衣一缽」,...

十惡業

(名數)十惡為招苦果之業因,故云十惡業。...

金毗羅竹林

梵名 Kimbilā-venuvana,巴利名 Kimbilā-veluvana。...

禮懺

(術語)禮拜三寶,懺悔所造之罪也。有唐智升譔集之諸...

【覆】 p1420 瑜伽八十四卷十一頁云:由薩迦耶以為根本...

【大藏經】大寶積經

大寶積經卷第一 大寶積經卷第二 大寶積經卷第三 大寶...

【大藏經】浴佛功德經

浴佛功德經 大唐沙門釋義淨譯 如是我聞: 一時薄伽梵...

【大藏經】稱讚淨土佛攝受經

稱讚淨土佛攝受經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如是我聞...

【大藏經】永嘉證道歌

永嘉證道歌 唐慎水沙門玄覺撰 君不見。絕學無為閒道人...

汝宜自造安全洲,不復重來生與老

汝宜自造安全洲。迅速精勤為智者。 拂除塵垢無煩惱,不...

水的智慧

孔子曰:智者樂水。 智者的智慧當如水之靈活。若藏於...

修行人要把人我是非舍掉

我們是學佛的,要制心一處,你用的功夫,要時時刻刻現...

因緣和合

桂琛禪師參訪玄沙禪師,玄沙知道他深研唯識法相之學,...

供養燒餅的女孩

佛陀僧團裡,出家人必須每天出外托缽乞食,表示上乞佛...

女兒念佛後不可思議的起死回生感應

我有個女兒俗名陳雲姍,今年二十八歲。在她八歲那年,...

結果因意念而改變

很多時候,本來會有不同的結果,但往往因為我們自身的...

控制心識的兩種力量

由此故知,定無實我,但有諸識,無始時來,前滅後生,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