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一)五蘊之舊譯。眾,含有和集之義。與五陰同。(參閱「五蘊」1212)
(二)又作出家五眾。即:(一)比丘(梵 bhiksu,巴 bhikkhu),(二)比丘尼(梵 bhiksunī,巴 bhikkhunī),(三)式叉摩那(梵 ?iksamānā,巴 sikkhamānā),(四)沙彌(梵 ?rāmanera,巴 sāmanera),(五)沙彌尼(梵 ?rāmanerikā,巴 sāmanerī)。其中比丘、比丘尼受具足戒,式叉摩那受六法,沙彌、沙彌尼受十戒。[大智度論卷十、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卷中一之一](參閱「七眾」105)
(三)隋代佛教之教化機構。隋文帝敕選高僧,各以其所專精之學,司掌教化之職,稱為五眾,並各設眾主一名。五眾即:(一)涅槃眾,眾主有法聰、童真、善胄等。(二)地論眾,主要依華嚴經典,眾主有慧遷、靈璨等。(三)大論眾,大論係指大智度論;主要依大品般若經,眾主有法彥、寶襲、智隱等。(四)講律眾,眾主有洪遵等。(五)禪門眾,眾主有法應等。 p1152
上篇:五略十廣 下篇:五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