弘化社

「一毫一善,與人方便。一毫一惡,勸君莫作。衣食隨緣,自然快樂。算什麼命,問什麼卦。欺人是禍,饒人是福。天眼昭昭,報應甚速。諦聽吾言,神欽鬼伏。」《勸世文》·【唐】呂岩

大安法師

阿羅漢,就是無生的意思,「阿」就是無,無生又稱為無著,就是三界的煩惱、業因斷了,所以他不在三界裡再出生了,叫無生。長揖三界,不受後有,所以稱為阿羅漢。

弘化社

「念佛之法,重在信願。信願真切,雖未能心中清淨,亦得往生。何以故,以心中有佛為能感,故致彌陀即能應耳。」《印光法師文鈔》·復黃涵之居士書三

弘化社

「看經論,及各典章,不可急躁,須多看,急躁不能凝靜,必難得其旨趣。後生稍聰明,得一部經書,廢寢忘餐的看。一遍看過,第二遍便無興看,即看,亦若喪氣失魂之相。此種人,均無成就,當力戒之。蘇東坡雲,舊書不厭百回讀,熟讀深思子自知。」《印光法師文鈔續編捲上》·誡吾鄉初發心學佛者書

弘化社

「浮世生身事若何,猶如春燕壘巢窠。波波役役營家計, 不如隨分念彌陀。」《勸世念佛》【唐】·永明延壽大師

弘化社

「世俗讀書,絕無敬畏。晨起則不加盥漱,登廁則不行洗濯。或置座榻,或作枕頭。夜臥而觀,則與褻衣同聚。對案而讀,則與雜物亂堆。視賢聖之語言,同破壞之故紙。漫不介意,毫無敬容。甚至書香家之婦女,花冊皆是經傳。世祿家之僕隸,揩物悉用文章。種種褻黷,難以枚舉。」輯錄·《印祖道風》

大安法師

佛法就是心法,要對現前的一念心有一個基本的認知。現前這一念心具足十法界,從六凡法界到四聖法界,它的依正果報,都在我們現前的一念心具足。

弘化社

「佛告迦葉。假使有人像馬牛羊琉璃珍寶瓔珞國城妻子持用佈施。猶亦不如有人能斷酒肉。百千萬分不如其一。」《大方廣華嚴十惡品經》

弘化社

「陰陽殊性,男女異行。陽以剛為德,陰能柔為用,男以強為貴,女以弱為美,故鄙諺有云:「生男如狼,猶恐其尪;生女如鼠,猶恐其虎。」然則修身莫若敬,避強莫若順。故曰敬順之道,婦人之大禮也。」《女誡》【漢】·班昭

弘化社

「佛告迦葉。善哉善哉。一切眾生不食肉者。是吾遺腹之子。則非凡夫。」《大方廣華嚴十惡品經》

大安法師

我們業力凡夫就是一個病人,阿彌陀佛就是大醫王,六字洪名就是給我們這個病人開出的阿伽陀藥,那這些菩薩、聲聞僧就像護士,來料理我們吃這個藥,看我們的效果,避免一些禁忌。

弘化社

「佛法淵深,大聰明人,盡平生心力,尚研究不得到詳悉處。然佛法隨機施教,若欲得其實益,即從特別超異之淨土法門研究而修持之,則頗省心力,實為最要之道。」《印光法師文鈔》·復馬舜卿居士書

弘化社

「真善知識是人中最大因緣。能化眾生得見佛性。深嗟末世誑說一禪。只學虛頭。全無實解。步步行有。口口談空。自不責業力所牽。更教人撥無因果。便說飲酒食肉不礙菩提。行盜行婬無妨般若。生遭王法。死墮阿鼻。受得地獄業。消又入畜生餓鬼。百千萬劫無有出期」《永明壽禪師垂誡》【唐】·永明延壽大師

大安法師

佛在戒法當中,有一個很形象的比喻,就像過河,浮囊——就是救生圈,它是充滿氣才能夠把人浮起來。犯了大戒,就好像這個氣一下子沒有了。犯小小戒就等於破了個針孔,慢慢地這個氣也沒有了,那這個浮囊也就浮不起人了。從這個比喻來看,小小戒也是很重要的。

弘化社

「念佛之人,不可效愚人,做還壽生,寄庫等佛事。以還壽生,不出佛經,係後人偽造。寄庫,是願死後做鬼,預先置辦做鬼的用度。」《印光法師文鈔編捲上 》·一函遍復

弘化社

「借問凡夫得生否,如何一念闇中明?報導除疑專念佛,彌陀決定自親迎。此界一人念佛名,西方便有一蓮生;但使一生常不退,此華還到此間迎。」《法照大師偈語》【唐】·法照大師

弘化社

「國之荒亂,由乏賢人,其源由家無善教而始。而家庭之教,母教更為要緊,故教女比教子關係更大也。有賢女,則有賢妻賢母矣。人少有賢母,長有賢妻,欲不為賢人,不可得也,此正本清源圖太平之良策也。」《印光法師文鈔》·復江易園居士書

弘化社

「念佛之時得見佛,念佛一聲一化佛,皆從口出生紅蓮;念佛千聲千化佛,跏趺正坐在吾前。一日常稱一萬佛,計佛高低出梵天;願我臨終值諸佛,迎將淨土證三賢。」《五會念佛讚》【唐】·法照大師

弘化社

「所言念佛三昧,說之似易,得之實難,但當攝心切念,久當自得。即不能得,以真信切願攝心淨念之功德,當必穩得蒙佛接引,帶業往生。」《印光法師文鈔》·復袁聞純居士書

弘化社

「居心可以質鬼神,作事決不昧天理。」《印光法師文鈔續編捲上 》·復楊德觀居士書

弘化社

「聞說西方最易求,萬緣從此一時休。輪珠迭足圓蒲上,只與彌陀作底頭。聽教參禪逐外尋,未嘗迴首一沉吟。眼光將落前程暗,始信平生錯用心。」《勸修淨業頌》·【宋】元照律師

大安法師

修雜行迴向也可以往生,但是往生的概率會打折扣。專門修,就不會有其他的雜緣來失去正念,與佛的本願相應,不違淨土的教法,隨順佛語。所以講專修十即十生,百即百生,萬即萬生。

大安法師

我們講「法門無量誓願學」,在這個世間我們衹是一個口號而已。我們在這個世間業力煩惱很重,記憶力很差,理解力很弱,想學一個法門都學不到位。那到了極樂世界就能夠學無量的法門,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,就是個大通家,就是個大智慧者,最終成為像佛那樣的一切種智。

弘化社

「善似青松惡似花,看看眼前不如它;有朝一日遭霜打,只見青松不見花。」《布袋和尚插秧歌》

星雲大師

「利行」,是幫助他人行事。有人走不動,扶他一把;有人上不了車,拉他一下;有人不認識路,送他一程;有人不了解原委,耐心指導;有人面臨困難,義務幫忙……都是利行的最佳表現。

弘化社

「須知做佛事,唯念佛功德最大。」《印光法師文鈔編捲上 》·一函遍復

大安法師

在菩薩的六度裡面,佈施是擺在第一。為什麼會擺在第一?我們與生俱來由於身見我執,自然地就會貪吝,這種貪吝之心就使得我們的心量非常的狹隘,修任何善法都沒有辦法,因為他都是自私自利的。那修菩薩道恰好是利他的,是要建立慈悲利他的心,他的理念是自他不二的,所以一定要佈施。

弘化社

「學佛之人,夜間不可赤體睡,須穿衫褲,以心常如在佛前也。」《印光法師文鈔續編捲上》·誡吾鄉初發心學佛者書

弘化社

「十惡五逆至愚人,永劫沉淪在六塵;一念稱得彌陀號,至彼還同法性身。但知念佛莫生疑,不解之輩是愚癡;只為超升令速疾,此地凡夫信者稀。」《五會念佛讚》【唐】·法照大師

弘化社

「念佛之樂,唯真念佛者自知。然必須志誠懇切,攝心而念,不可著外境相。否則心地不通,觀道不熟,魔境現前,亦不了知,則殆矣。切囑切囑。今之真宏淨土者,實難其人。徧參知識之念,改作一心念佛,則利益大矣。否則徒成一個勞碌奔跋而已。」《印光法師文鈔》·復馬契西居士書

大安法師

《法華經》告訴我們,諸佛如來出興於世,他的本懷就是要說摩訶衍的,說一乘法的。那為什麼又會說二乘、三乘法?是由於閻浮提眾生的根機陋劣,他相信不了大乘法,所以衹能由實開權,由大乘實法開出三乘的權法。這個三乘權法是一個誘導的過程,最終還要會三歸一,會三乘歸一乘。

弘化社

「念佛須善發心者,心為修持之主。心若與四宏誓願合,則念一句佛,行一善事,功德無量無邊。況身口意三業,恆以念佛利生為事乎哉。心若唯求自利,不願利人。所行之事雖多,而所得之功德甚少。況或再加以傾人害人之意,及自炫自矜之心。」《印光法師文鈔》·復馬契西居士書二

弘化社

「所謂護身符子,亦只至誠禮念阿彌陀佛而已。而觀音大士,悲願洪深。尋聲救苦,隨感即應。宜於朝暮禮念佛外,加以禮念大士。則冥冥之中,必蒙加被,自可轉禍為福,遇難成祥,而不自知也。」《印光法師文鈔》·復張雲雷居士書二

弘化社

「世上迷人第一蠻,縱有神僊化也閑。惡求千貫容易得。善化一文真個難。肯修之人莫道難,喜捨慈悲不等閑。眼前保得無凶禍,他時免過鐵圍關。」《梁武帝問志公禪師因果文》
 

弘化社

「佛說一切利,衰,毀,譽,稱,譏,苦,樂,各有前因,致獲現果。了此,則只宜自懺宿業,何暇怨人乎哉。 」《印光法師文鈔》·復潘對鳧居士書

弘化社

「汝妄想之心,遍天遍地,不知息心念佛。所謂向外馳求,不知返照回光。如是學佛,殊難得其實益。孟子曰,學問之道無他,求其放心而已矣。汝學佛而不知息心念佛,於儒教尚未實遵,況佛教乃真實息心之法乎。」《印光法師文鈔》·復馬契西居士書三

弘化社

「說好話者,要說有益於人,有益於物的話。不是要人聽到歡喜,叫做好話。如教訓兒女,及勸人為善,勸人戒惡,勸人敦倫,勸人修福等。」《印光法師文鈔續編捲上 》·誡吾鄉初發心學佛者書

弘化社

「念佛人有病,當一心待死,若世壽未盡,則能速愈。以全身放下念佛,最能消業,業消則病癒矣。若不放下,欲求好,倘不能好,則決定無由往生,以不願生故。此等道理不明白,尚能得仗佛慈力乎?」《印光法師文鈔 》·復周孟由昆弟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