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弟子文庫

擺脫當今社會的八種不良心態

2012/06/30  大字體  護眼色

曾有專家預言,「從現在到21世紀中葉,沒有任何一種災難能像心理危機那樣帶給人們持續而深刻的痛苦。」身處社會轉型期,所有人都經受著情與理的考驗,心態也在改革與危機中博弈,深刻影響著社會的走向和個人的心理生活質量,《生命時報》特邀心理專家帶您擺脫當今社會的八種不良心態。

一、懂取舍擺脫浮躁

浮躁即心浮氣躁,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,人們的心態似乎也跟著「飄飄然」起來:企業忙著開發市場,而不去提升商品質量;員工一心想著「另謀高就」,而很少思考如何實現自身價值……浮躁,使個人的心理行為過分受到他人情緒的影響,容易被外界因素所驅動,不斷地追逐利益和風潮。

涉世不深的年輕人,是浮躁心態的最大受害者:不少「新生代」,把經濟利益作為人生價值的唯一衡量標準,生活在無休止的物質攀比和虛幻變幻的熱鬧之中;最後失去核心價值觀,失去內心安寧,變得惶恐不安,甚至失去了安身立命的根基。前一段時間,「研究生要在40歲前掙到4000萬」的言論在網絡上受到熱捧,正是浮躁的集中體現。

其實,開放的社會給我們提供了多元而寬容的輿論環境,完全可以在其中充分認識自己、探索社會,找到自身的特點和優勢;我們應該學會取舍,試著在攀比中急流勇退,才能經受住物質考驗;同時,心境先踏實下來,深化生命感悟,活出自己充實而別樣的精彩人生。

二、靜下心打敗喧囂

社會的改革開放,在很大意義上也是國人心靈的巨大解放,人們有機會大膽表達想法和意願,有自由想哭就哭、想鬧就鬧,網絡、手機、微博的普及,推動這種自由達到一種近乎巔峰的狀態。

然而自由的背後,我們身邊的環境卻變得日益喧囂,似乎走到哪裡,都無法擺脫燈紅酒綠、推杯換盞、噪音污染……可以說,喧囂是浮躁的發酵物,它侵襲整個社會,使個人主義、享樂主義極度膨脹,使人們缺乏思考和內涵,只剩情緒化的激昂言語;缺乏建設性的意見,只剩質疑和謾罵。喧囂過後,留下的只是狂歡過後內心的虛脫和空虛,社會的冷漠和隔閡。

面對喧囂的社會,層出不窮的「熱鬧」事件,我們要學會冷靜分析、理智看待,辨識出一些過於情緒化的社會評價和偏激的言論,並從中脫身;不要隨波逐流,恪守自己的做人做事原則,不要享受空虛的狂歡;寬以待人,從善良本真的角度出發,對人對事提出中肯的建議和建設性的意見,促進事物向好的方向轉換。

三、用問候化解冷漠

雖然社會環境開放自由了,可很多人也猛然發現,繁華的大世界透出無情的冷漠,外界的繽紛和內心的孤寂形成巨大反差。一項調查顯示,80%的中國人不願意主動與陌生人說話。同事之間提防競爭多於溫情合作;多年比鄰而居,卻互不相識;面對別人的痛苦,很多人選擇當看客,以免惹是生非。冷漠是一種可怕的社會心態,日積月累會侵蝕人們的良知,讓人心變得麻木。

事實上,感情需要培養、交流與增進,善良是人們內在的天性,交往是根本心理需要。要想融化冷漠的堅冰,首先,要提升自身修養,體會傳統文化的精華,培養自己的「道德商數」,讓自己彬彬有禮、溫文爾雅;其次,關愛了解身邊的人,積極參加社交活動。也許打個招呼、問候一聲,人心之間樹起的高牆就能無形中倒塌。

四、誠意足看穿忽悠

小品王趙本山的《賣拐》系列小品,在娛樂大眾、成就了「大忽悠」的同時,也讓「忽悠」這一普遍存在的社會心態成為流行。

小品中帶點狡黠幽默、又不乏智慧的「忽悠」,帶給了我們歡樂。然而,現實生活中,在利益的驅動下,「忽悠」很快變了味,變成了一種赤裸裸的欺騙手段,給人們原本已經十分脆弱的人際信任再次蒙上了一層陰影。有人利用特殊關係,傳遞模糊虛假信息,以牟取私利;有人利用他人的單純和信任,信口開河、損人利己。忽悠讓整個社會陷入虛偽迷惘的氣氛中,喪失對錯是非的基本判斷。

面對到處存在的忽悠迷霧和陷阱,真誠應該是最好的消毒劑。對自己真誠,就能深入地了解自己,坦誠地接納自己,做到不掩飾、不跟風,不容易「被忽悠」;對別人真誠,就可以消除人際關係中不必要的誤解,坦誠相對、達成共識,胸懷坦坦蕩蕩,沒必要「忽悠」別人。

五、多積累不靠炒作

在社會大舞台上展示自己、推介產品,原本是一件無可厚非、甚至頗具創意的事情,然而,很多人卻劍走偏鋒、過度炒作,結果不僅倒了大家的胃口,自己也迷失方向。

遠到芙蓉姐姐、鳳姐的怪異造型,近到「坐在寶馬車裡哭」的拜金言論、孫悟空的「故里之爭」,無不是在突破社會行為、倫理甚至個人隱私的底線,利用大眾好奇窺視的心理,吸引大家的眼球。

在這樣熱鬧炒作的社會環境中,堅守一份內心的寧靜和目標顯得那麼寶貴。不妨像孔子那樣,「吾十五而志於學」,試著甘於寂寞,不為外界的浮華所動;學會積累,爭取厚積薄發;同時,相信自己的信念和選擇,「仰不愧於天,俯不怍於人」。

六、有善心無需炫富

社會的變革,使得一部分人先富起來。於是,炫富和張揚成了一些富人,特別是富二代標識個人價值和身份的行為。他們炫名車豪宅、瘋狂買名牌,甚至諷刺普通人,「你們一輩子見不著的東西,我買了幾天就不喜歡了」。

炫富,在某種程度上,是一種心理不成熟、不安全的表現。財富來的過分容易、甚至不正當,容易讓人產生不安,只能借助虛張聲勢填補內心空虛。因此,在對待財富上,不妨學習「股神」巴菲特,別把金錢死死攥在自己手裡,把財富用於幫助他人;此外,對子女,不要讓他們享受現成的財富,而是培養創業和奮鬥精神,用家長的言傳身教教會孩子胸懷慈善之心,盡能力幫助更多的人。

七、常幫人別老裝窮

貧富差距擴大,不法投機等現象的存在,使國人產生了強烈的仇富心理。不斷發生的李剛、藥家鑫等事件,加劇了貧富的對立,使人心沸騰。與炫富相反,一些人選擇了裝窮,他們不一定真窮,但害怕別人影響自己的丁點利益,喜歡哭窮,把自己打扮成弱勢群體。

殊不知,習慣了裝窮,內心會更加缺乏不安全感,還會影響自己的人際圈子。對於金錢,最好的辦法是客觀審視自己獲得財富的方式,做到合情合理合法;同時力所能及地扶危濟困,幫助他人共同致富,獨樂樂不如眾樂樂。

八、會合作融化暴戾

暴戾和炫富可以說是孿生兄弟:一個炫耀財富,一個炫耀武力。雖然方法不同,但兩者都背離了團結互助的人際交往法則,使得人人自危,陷入「弱肉強食」的叢林法則。

市場化導致的過度競爭,使人們的關係處於敵對排斥之中,缺少合作和理解;人性化理念的缺失,使人們解決問題方式走向極端。要想讓社會多一些仁愛和諧,我們每一個都要學會與人合作、理解他人,對弱勢群體多些關愛和幫助,試著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,幼吾幼以及人之幼」,用善意的春風吹走暴戾。

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

找到你生命的根本

我們強調修行的法門很重要,你是拜佛,你是持什麼咒,...

擺渡自己的心靈

人的一生,就像一次長途擺渡。在生命的河流中,我們只...

證嚴法師:療治心病的良方

人生在世,真正過不去的是自己,最惡毒的敵人是自己的...

學佛就是把心顧好

假使心沒有顧好,任它自讚毀他,就會墮三惡趣中。什麼...

把心靈的力量與彌陀的大悲願力結合

淨土宗的修學特色,它是一種本尊相應法門,一般的聖道...

專靠地理,不如專靠心德

【原文】 吾人是生死凡夫,不可瞎造謠言。己所知者,不...

聖嚴法師《用平常心應試》

每年到了夏天,就是陞學考試、求職考試等最熱門的季節...

做命運的屈服者還是創造者

第一種、命運的屈服者。 他的心跟外境接觸時心隨境轉,...

【大藏經】淨土十疑論

淨土十疑論序 宋、無為子楊傑述 愛不重不生娑婆,念不...

【大藏經】解深密經

解深密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:一時,薄伽梵住最...

【大藏經】【註音版】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(往生咒)

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(往生咒)...

【大藏經】早課(朝時課誦)

●大佛頂首楞嚴神咒 南無楞嚴會上佛菩薩(三稱) 妙湛...

暇滿人身最難得

生活在有機會聽聞佛法的地方,這樣的人身是無價的珍寶...

阿彌陀佛名號的功德

我們把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當中,有關名號的功德,簡單的...

秋冬給力蔬果盤點

一、甜蜜柑橘 柑橘性溫、味甘,有開胃理氣、止渴潤肺...

禪宗參話頭法門疑情解析

參話頭是千年來禪宗門下最重要法門,但隨著禪宗的沒落...

為什麼凡夫的世界都是種種障礙

我們看經文。這個是答相隨性遍,以釋相違性難。這個地...

一切法念念不住,心心生滅

諸法無常,無常的意義就是生滅法。變化無常,不是常義...

淨土宗與現代社會

淨宗寓示著真善美慧的法界文明,寄託著一切眾生終極的...

勤修十善是預防遠離災難的最根本方法

2014年可以說是多災多難的一年,世界各地災情頻傳,馬...

念佛當心存敬畏,立早晚課,讀經看論

人生世間,第一要親近良師善友。有良師善友,便可歸於...

皈依三寶獲福無量

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園時,一日對比丘們開示:皈依具...

老舍的腳步聲

在他住的房子的不遠處有一個破舊的廟宇,裡面住的全是...

心生瞋恨,我們就上當了

我們被人家欺負了,被人家辱罵了,被人家誤解了,不瞋...

三界輪迴的三大業因

其實眾生跟世界會相續,主要的是因為有業力的相續,才...

如何對孩子進行佛學教育

問: 弟子是學前班老師,如何對孩子進行佛學教育,而...

一心歸命,通身靠倒

諸位要知道持名,印光大師在文鈔對「一心歸命,通身靠...

妙蓮老和尚《佛七圓滿開示》

(一)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恭喜諸位!你們有福德因緣參...

【佛教詞典】廝禪

(雜語)問答往來,謂之廝禪。廝者相也。大慧書上曰:...

【佛教詞典】奇特

(術語)梵語ā?carya,阿闍理貳。又作遏部多Adbhuta,...

【視頻】大安法師《2019年五一佛七答疑》音頻

大安法師《2019年五一佛七答疑》音頻

【視頻】夢參老和尚《性空緣起 緣生諸法》

夢參老和尚《性空緣起 緣生諸法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