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弟子文庫

斷除邪婬惡業,論夫妻的相處之道

索達吉堪布  2017/06/29  簡體字  大字體  護眼色

斷除邪婬惡業,論夫妻的相處之道

邪婬,是針對在家人所要禁止的行為。往昔藏王松贊干布在位時,曾規定了十六條人規以護持十善,其中就有明文規定:在家人務必要遵守人倫道德,即以種姓來護持言行,以正法嚴以律己,禁止邪婬,奉公守法,護持戒律。其實漢地也有這樣的傳統,尤其在古代,人們特別重視這些。

這樣的倫理道德,一種是源於傳統文化和民族習俗;一種是源於戒律,像在家人受三皈五戒、出家人受出家戒律,就是以正知正念護持相續。其實,以第二種方式來約束自己,相對而言比較容易。否則,對一個特別放逸的人來說,強制性要求他不抽煙、不喝酒、不吃肉,還要遵循不邪婬、不妄語等一系列戒條,可能不太現實。只有讓他懂得今生所執著的對境沒有實義,並且會毀壞來世的安樂,那時再讓他守持戒律,才不會特別麻煩。就拿戒肉來說,現在人們都關心自己的身體,倘若知道吃肉對健康不利,戒肉便沒有任何問題了。

所以一般來講,凡夫人的貪慾,很難用其他方法遣除,而唯有依靠智慧。《正法念處經》云:「若滅貪火者,以智慧為水,不滅貪心人,解脫不可得。」意思是說,若想滅除強烈的貪心之火,必須依靠無我智慧的清涼水,不然,沒有滅除貪火的人,解脫對他來講遙不可及。

其實一個人之所以邪婬,就是因為有非理作意,顛倒地把別人的身體執為清淨、實有、常有。若能憶念善法的功德和力量,這種貪慾便可以遣除。《大智度論》也說:「諸欲難放舍,何以能遠之?若能樂善法,此欲自然息。」種種五欲對境難以舍棄,用什麼方法才能遠離呢?如果你喜歡善法,喜歡諸佛菩薩、高僧大德觀察煩惱本體的善妙教言,並依之而修行,慾火自然就會息滅。

世界上有那麼多出家人,他們在希求解脫的道路上,不但沒有痛苦,反而時刻充滿快樂,這是什麼原因?就是因為他們徹底認識了輪迴的過患,同時也了知解脫的殊勝。所以,若想讓世人擺脫慾望的束縛,就要給他們闡明貪慾的過失和解脫的功德。當然,除此之外,還要尋找滅除煩惱的方便,否則只是理論上通達了,卻沒有方法去對治煩惱,想要控制貪慾等非理作意,還是有一定的困難。

現在有很多年輕人,由於年齡、生理等方面原因,再加上前世惡習的影響,有時候面對悅意的對境時,很難克制自己的貪心。但如果你用佛教中小乘或大乘的方法調心,自然就能壓服自己的煩惱。甚至,若能通達密宗「煩惱本體自解脫」的特殊教言,或者認識《六祖壇經》中「煩惱即菩提」的境界,那時自相續不但不會被煩惱染污,而且當生起貪、嗔、癡等時,當下會認識它空性與光明無二無別的覺性,從而現前大徹大悟,了知世間萬物的本來面目。

因此,修行最關鍵的,就是經常觀察自心。無論你生起貪心、嗔心等不清淨的念頭,還是信心、大悲心、出離心等清淨的念頭,首先應該辨別出,這些在名言中是善是惡。如果是惡,就要以上師的教言、佛菩薩的竅訣加以對治,這樣一來,自相續即可清淨無垢,並漸漸認識到以煩惱為主的萬法之實相。

其實學習佛法,說難也難,有些人學了二十幾年,煩惱卻好像一天比一天熾盛;說不難吧,也並不是太難,有些人遇到佛法之後,短短的時間中,自相續就有翻天覆地的變化,完全變成了另一個人。我們有些道友即是如此,出了家之後,過去的同事、朋友對他的變化,都感到難以置信。以前他在家時煩惱極為粗重,貪心、嗔心十分強烈,而現在卻非常調柔溫和。看到他的轉變,大家也自然對佛教生起了信心,相信佛教是最好的調心方法,進而紛紛趨入佛門。

回到剛才的內容上來:古代在藏地,人們都遵守人倫道德,在家有在家的規矩,對此每個人都特別重視。其實在佛教的《善生經》中,也宣說了家庭倫理關係,佛陀在裡面詳盡地闡明了:作為妻子要履行哪些職責,作為丈夫要履行哪些職責。此經現存有幾種譯本,內容雖略有不同,但都宣說了夫妻的相處之道。

那麼,丈夫該怎樣對待妻子呢?

一、「憐念妻子」。要體貼和關懷妻子,夫妻雙方應互相尊重、相待以禮,不能剛開始如膠似漆,後來卻成了不共戴天的怨敵。

二、「不輕慢」。不應輕慢自己的妻子,尤其不能惡言相向。現在世間上很多夫妻,相互間沒有一點恭敬,甚至連起碼的禮貌都沒有,這樣不太好。正如帕單巴尊者所說,夫妻聚在一起也是緣分,所以不應該互相輕辱。

三、「為作瓔珞嚴具」。為妻子提供種種方便條件,裝飾打扮自己的妻子,以示愛意。

四、「於家中得自在」。充分信任自己的妻子,讓她在家有一定的自由權,對其操持家務,不多加干涉。然而,聽說現在有些丈夫,完全把妻子當成僕人,除了做家務以外,什麼權利都不給,這樣長期生活下去,家庭必然不和睦。

五、「念妻親親」。常對妻子親愛信任,不現疏遠之情。(也有解釋為,應當顧念妻子的親屬,對妻子娘家的人要以禮相待。)

此外,經中還講了妻子應如何承侍丈夫 ,其中包括十三條。對此,太虛大師也有相關的註解。

現在社會上,夫妻間常常互不恭敬、互不尊重,這樣家庭就不和諧;家庭不和諧的話,單位或團體就不安寧;團體裡如果爭鬥不息,國家與世界也就不會有和平之日。所以,每個人首先應從自我做起,尤其是夫妻之間,遵守倫理道德很重要,否則,若是出現了外遇,定會招致諸多過失。

印光大師在《壽康寶鑒》裡,就講了邪婬的十二種危害:害天倫、害人節、害名節、害門風、害性命、害心術、害風俗、害陰騭、害名利、害壽命、害祖父、害妻子。可見,邪婬之人既害了別人,也害了自己,而且世間護法神不會護持。所以,作為在家人,應當守持清淨的三皈五戒。

而作為出家人,就必須從根本上杜絕非梵行。《中阿含經》云:「勤修梵行,精勤妙行,清淨無穢,離欲斷婬。」真正的出家人,應當精勤修持清淨梵行,令身心清淨無垢,遠離對今生來世有無量過患的貪慾,徹底斷除一切不清淨的行為。

要知道,邪婬的過患特別嚴重,對毀壞其他戒律,也會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。那麼,邪婬有哪些分類呢?男人自己出精、與他人的妻子或已付錢的女人作不淨行,都屬於這個範疇。而且,就算對像是自己的妻子,但若在白天、受齋戒日、生病期間、妊娠期間、憂愁所迫、月經期間、生產未恢復、三寶所依之處等進行交歡,這些也都屬於邪婬。另外,邪婬還包括對直系親屬、未成年少女行婬,或者在口、肛門等非處行婬,或者與旁生、屍體等行婬。

如果能斷除邪婬,既不侵犯他人的妻子,也不與自己的妻子非時行婬,並對持戒清淨的人佈施臥具等,來世即可轉生於清淨剎土。《大般涅槃經》云:「不犯他婦女,自妻不非時,施持戒臥具,則生不動國。」因此,身為在家人,應當從環境、時間的角度,了解邪婬的不同種類,然後將這些一併斷除。

其實在家人當中,也有完全斷除淫慾的。如印度的「聖雄」甘地,一生提倡非暴力主義、素食主義,為東西方仁人志士所景仰。他曾於1906年立下夫妻終生 「禁慾」的誓言,當時年僅37歲。實踐證明,他始終奉行不渝。還有漢地的梁武帝,從50歲起便斷絕房事,他在《淨業賦》中也提到過:「朕不與嬪妃同處……」

可見,縱然是有地位、有權勢的在家人,也可以過非常清淨的生活,守持三皈五戒。當然,甘地守持的,不一定是佛教的三皈五戒,但在印度,也有一些與佛教類似的戒條,甚至比佛教的還嚴格。這樣用傳統習俗或宗教戒律來約束自己,對今生來世有很大的利益。不過,有些戒律,正如《中觀莊嚴論釋》所說,只不過是外道的說法;還有一些民間的禁忌。這些雖算不上是真正的戒律,但如果有可取之處,也不能完全舍棄。

遺憾的是,現在年輕人這方面的理念很差,他們不像古人那樣,行住坐臥遵循一定之規。對他們來講,只要吃得好、穿得好,能滿足自己的感官,做什麼都無所謂,根本沒有「准」和「不准」的概念。因此,我們作為一個人,理應護持世出世間的許多規矩,明白什麼該做、什麼不該做,有這樣的理念非常重要。

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
索達吉堪布文章列表

【東林原創漫畫】夫婦間的解怨妙法

【東林原創漫畫】夫婦間的解怨妙法...

在家佛教徒的三種責任

第一是家庭的責任。 本來,這不需要我來說明,但是在現...

邪婬的果報

邪婬指與自己的配偶以外的人的性行為、手婬、閱讀或散...

了幻法師:晚上為何會發婬夢

問: 1.弟子自問絕非好色之徒,但晚上為什麼會發婬夢...

為什麼不結婚

為什麼不結婚?這問題,我遇到了許多朋友,都曾這樣問...

姻緣

一個書生愛上了一個姑娘,起碼到了生死相許的份上了,...

守節而顯名

唐朝名相狄仁傑,才高八斗,學富五車,年少時,十分英...

五逆十惡也能感應道交

為什麼這些五逆十惡的人,十聲乃至一聲佛號就能往生?...

如何使情緒不被環境影響

問: 我平時看了很多佛教的哲學,對四法印也有一些了...

中醫如何看素食

隨著素食日益普及,人們逐漸知道素食對健康的好處,不...

用智慧來支配身語意

人的生命,不僅有長度,還有厚度、深度,過好每一天。...

李嘉誠先生的勵志名言

一、關於勤奮: 1、12歲開始做學徒,不到15歲就挑起一...

古人用功不肯剎那離開工夫,故能當下悟道

有人問趙州:云何是大道?州云:平常心是道。又問:我...

人命在呼吸間

佛在世時,有一位頻沙王,是佛陀的大護法,他有位很好...

實相般若波羅蜜經

如是我聞:一時,婆伽婆,以善成就一切如來金剛正智之...

女人為什麼有貧富貴賤和美丑

勝鬘夫人是舍衛國波斯匿王之女,也是逾闍國的王妃。...

供養的三大利益

供養是佛法的重要修行項目,對於修學來說,主要起到有...

變化的只是我們的感覺

有個人在市場上買了一個青花瓷瓶,價錢還算公道,做工...

自己和家人得了重病該怎麼辦

問題一:自己得了重病怎麼辦? 問:我是個沒父母沒妻子...

宣化上人:錢可通神?—切勿錯因果

錢字是從一金、從二戈而成。有首偈頌說得很好:二戈爭...

貪瞋癡放不下,八苦離不開的

持戒就是修福!一切不利於眾生的事不作,不利於眾生的...

藏傳淨土法門弟子的問答

問:昨天聆聽你的開示,頗感受益匪淺,感恩法師。可是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