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弟子文庫

生處能熟,熟處能生

學誠法師  2016/03/03  大字體  護眼色

生處能熟,熟處能生

修行、學習、做事、吃飯,都要生處能熟,熟處能生。「生處能熟」,白米煮成熟飯。「熟處能生」,熟能生巧。就是說,煮飯,飯煮熟了,不等於飯就能夠煮好;做事,事做完了,不等於事就做好了;說話,你話說完了,不等於話就說好了;吃飯,飯吃完了,不等於說飯就吃好了;上殿,殿上完了,不等於說殿上好了。這個好跟完是兩回事情,完只是任務完成,好就是圓滿,我們常常講功德圓滿。

怎樣生處能熟?煮飯燒火的時候,火燒大了不行,火燒小了也不行,菜燒焦了,或者菜煮不熟,它需要一定的火候,需要一定的時間。菜煮得太熟,飯煮得太爛,也很難吃,煮得不熟也難吃。要煮得剛剛好,吃起來才可口。放的調料也是如此,油、鹽、醬油,各種調料,你放得適當才好吃,放得不適當也很難吃。什麼菜放什麼調料,都是有講究的。生處能熟也就是說,你不懂得炒這個菜,那就要去看菜譜,要去請教廚師,同行之間要互相研究,慢慢菜就會炒,就越炒越好,就是生處能熟了。那麼,熟處能生巧,最後他就能得心應手。一個好的廚師知道什麼菜怎麼配料才能夠做好,他會非常清楚。

但是熟能生巧也是要用心了,不用心,一樣也做不好。就跟做錄像一樣,十分鐘的拍攝,同學昨天晚上就開始調試,剛才又在調試。就是說,我們自己認為沒有什麼問題,我自己會,但客觀條件是不聽我們的,肯定要提早去做準備。否則的話,機器有時也會有故障,也很難保證一定能做好。我們常常會覺得這件事情我會了、我做過,我做過多少遍了,不會有什麼問題,最後事情做不好。做不好的話,你就會怪別人不配合,又怪什麼條件不具足,又會怪什麼什麼原因。如果我們事先把這些因素考慮進去,去做了,就不會造成這個事情不成功、不圓滿。所以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生處能熟、熟處能生,哪怕你做過一百遍、一千遍,都要把它當成第一次做這個事情一樣,才能夠「生巧」,否則就是不用心。

我們說話也是一樣。我們可能到什麼地方去參訪善知識,善知識跟我們說了幾句話,我們聽了非常受用。但是你在廟裡面,同樣一句話可能聽了一百遍、一千遍都不受用。為什麼如此呢?就是說我們去參訪一位善知識的時候,因為是生處,我們就很希求、很在意,就容易接受,有希求心,聽了就很相應。我們平時天天聽,聽久了,熟處不能生,熟處不能巧,就完了。天天學,疲了,就學不下去,就學不好。聽話也是如此,要很專注的聽別人在講什麼,不是說我們視而不見、聽而不聞,那我們這個心就會很成問題。

與人相處也是如此,剛開始班裡的同學大家不熟悉,因為不熟悉,說話做事很陌生,心裡很不自在,或者說不習慣,剛剛開始,大家都是「生處」嘛。一天又一天,一個月又一個月,一年又一年下來,大家相處久了,熟了,也就無所謂,你也不過如此,他也不過如此,大家都差不多,都不怎麼樣。一旦熟了,對同行善友、周邊的人都不以為然,我們常常說「觀過」。觀過,毛病是很大的。

比如人去看一個東西,比如我們錄像,它的鏡頭這樣對著我們就剛好,正視。人仰視和俯視是不一樣的,仰視就是向上看,俯視是向下看。向下看,不知不覺就會覺得我們要比別人高一等;仰視,就是說我們仰望,我們有對佛法僧三寶的希求心,努力追求進步的心,這是我們學佛法的一個最基本的心態。我們常常認為佛菩薩在他方世界,是我們看不到的地方,所以我們對著他方世界看不到佛菩薩產生向上仰望的心,實際上對日常生活當中具體的人和事,我們的心態、我們的眼光是往下看的。每個人的心態往下看,每個人的眼光往下看,無形當中每個人就生活在空中,生活在不是一個具體的現實生活當中,自然而然人就很難相處,這就是我們用心有偏差。

熟處不能生,熟處不能善巧,與同行善友相處就會有障礙,就會覺得好像又很熟悉,但是又越來越陌生,好多同學都有這樣的心態。這是一個什麼心態呢?就是說,處在一種半生不熟的狀態。剛剛開始沒有進入佛門,完全對佛法、對寺廟不了解,覺得寺廟好,出家的生活好,很希求,有仰望的心。慢慢熟了,就不用心了,沒有希求心了,不能「生」。

就是說,每天不能很好的發心,每天不能很好的用功。熟了不能巧,例如你現在負責典座,負責大寮,你認為:反正把飯煮熟就可以,把菜煮熟就可以,就變成這樣一種心態。這種心態持續等流,一天又一天下去,慢慢慢慢,我們這種心態就會帶到任何一件事、任何一個人(上),在任何時候。慢慢慢慢,我們的心就越來越麻木,越來越難以認清自己,就越來越無奈,越來越難以超越自我。這也是我們真正去用功、去用心、有體會,我們才會覺察得出來。

如果沒有的話,在日常生活當中,越是周邊的人越是觀過,越會有事;很遠的人,跟自己沒有關係的人,不是同一個部門,不是同一個組別的人,關係很好。不是同一幫的人,關係很好;同一幫的人,關係不好,就會變成這樣子。就是熟了以後不能再「生」,他要去找另外生的人。不找熟人,再找生人;熟了以後又再找生人……這個就有毛病,用功出了問題。為什麼他會不斷去找生人?就說明我們的心比別人高,就是剛才談到的俯視的心理,喜歡給別人講,喜歡給別人開導,都是這樣一個毛病。

昨天我們幾位同修回來,他看到其他法師——出家比較久的同學,都頂禮。沙彌看到法師回來,都頂禮,這就非常好。為什麼呢?這樣熟了還能生,有恭敬心,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心態,不是做出來給人看的,是發自內心的,所以修行就是修心。

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

【推薦】因地發心的不同,便感召了不同的果報

所以一般受戒學律,聽教看經,參宗坐禪。這個是講到我...

閉住你的嘴,看住你的心,修好你的法

現在很多人學佛,往往流於形式,喜歡聚會、趕法會,自...

定時定量定課堅持不斷

從現象上來講,從緣起上來講,就是因為我們以前沒有修...

星雲大師《佛教對行為的看法》

各位法師、各位護法信徒: 感謝佛陀的慈悲,感謝各位...

罵我們的人,才是真正的善知識

首先要粗衣淡飯,知足常樂。不重金銀名譽,因而無爭能...

修行很簡單,就是恢復我們的本來面目

我們再看第七意識蕅祖的批註: 此之意根,從無始來,內...

印光大師論對治煩惱習氣

奇哉,奇哉,一切眾生皆具如來德相,但因妄相執著,而...

心上努力,境上隨緣

心上努力,境上隨緣。在心地上面下功夫,在境界裡面不...

【大藏經】瑜伽師地論(100卷)

瑜伽師地論卷第一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...

【大藏經】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

大勢至法王子,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,即從座起,頂禮佛...

【大藏經】楞嚴咒註音版

楞嚴咒註音版...

【大藏經】【註音版】佛說無常經·臨終方訣附

佛說無常經·臨終方訣附...

圓因法師:蓮池警策

(一) 放下 ◎佛陀說法四十九年,三藏十二部經典就是...

念佛感受有深有淺是什麼原因

問: 念佛的感受有深有淺,是什麼原因呢? 常敏法師答...

放生即放自心未來諸佛

淨土宗大德蕅益大師開示:殺生即殺自心未來諸佛,放生...

所有一絲一毫之善,皆悉以此迴向往生

日用之中,所有一絲一毫之善,及誦經禮拜種種善根,皆...

心定降魔

魔王波旬總是用盡心思,想找機會擾亂佛陀修行。這天夜...

整個佛法的修學,都在修正我們的思想

當我們站在佛教的角度,來觀察生命的時候,我們會發覺...

誰是世界上最貧窮的人

佛經上有一個故事說:「有一位善生長者,他要將世界上...

六德賢妻與五好丈夫

六德賢妻 佛陀在《玉耶女經》上面有一段開示說,世間妻...

漢語中的這些詞彙都來源於佛教

剎那 梵語Ksana的音譯。佛典中剎那指時之極微者,即非...

最具魅力

有一位女施主,家境非常富裕,不論其財富、地位、能力...

念佛行人如何看待疾病

問: 念佛行人如何看待疾病? 大安法師答: 疾病有種...

此識心無體,不能孤立而起

我們現前隨事緣而起的種種分別之心即是識心。此識心無...

馬祖道一勘驗大梅法常禪師的故事

不經一番寒徹骨,焉得梅花撲鼻香。古人有成就啊,就是...

每日積陰德的方法

怎樣積陰德?人生要得幸福善報,就一定要積德行善;善...

怎樣讓家人盡快斷掉肉食

問: 我從現實生活中、新聞中、書刊網絡文章中看到了...

一位出家僧人寫給父親的信

尊敬的父親大人慈鑒: 出家兩年餘未親聞您的慈音,12月...

【佛教詞典】曇摩鞠多

(人名)Dharmagupta,比丘名。又作曇摩鞠,曇摩德,曇...

【佛教詞典】佛眼相看

佛眼,指諸佛照破諸法實相,而慈心觀眾生之眼。俗諺「...

【視頻】魔王當弟子

魔王當弟子

【視頻】本源法師《邪語的種類》

本源法師《邪語的種類》